其中一家正在排隊的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大部分待批的MSCI基金都是指數產品,差異比較小,因此誰先拿到批文誰在發行的時候就更有優勢。我們是比較早申報的,在去年就提交了材料,希望能夠第一批拿到批文。”
除MSCI基金外,去年大熱的滬港深基金仍然是今年公募基金發行的重點方向之一,盡管監管對滬港深基金的要求已經大幅提高,在審核注冊上也一直處于暫緩之態,但仍有公司表示將申報名字中帶有滬港深字樣的產品。
在上周五,證監會例會上剛剛對此類產品的申報波動情況進行了回應,稱由于滬港深基金新規的高要求令滬港深基金數量減少,和港股相關的公募基金相關產品注冊的工作正在委托推進,帶有港股字樣的產品,基金管理人尚未修改完畢還處于在審階段,后續將依法推進相關產品的審核注冊。
業內預期,在前期堆積的滬港深擬發新基金達到新的規定標準且被消化后,滬港深基金的審批力度將有所放松。不過,更多公司則選擇曲線路徑,雖然不在名字中提到“滬港深”,但在基金投資范圍中會標明將投向港股市場。例如今年賣得比較好的主動偏股權益基金中,都提及將部分資金投向港股市場。
華南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我們認為以后港股應該是主動型基金的標配,未來發行的主動基金應該比較少會只局限于A股市場。”
在基金公司紛紛以權益基金為發行重點的趨勢之下,業內認為,2018年權益基金發行大戰將極為激烈。
同質化現象加劇
基金公司發行熱潮蔓延之際,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同質化的問題也愈來愈凸顯。尤其當前公募發展已經進入到第20周年,各類產品已經非常豐富,成千上萬同質化嚴重的產品,對投資者選擇而言亦是阻礙重重。
事實上,隨著公募基金數量急劇攀升,監管層近幾年對產品同質化嚴重、跟風發行產品、搶占市場份額等非理性現象提及度也越來越高,監管口徑也相應變嚴。無論是前面提到的對滬港深基金要求的提高,抑或是更早之前對分級基金提出的新規,都是限制公募產品非理性發展的措施。
深圳一位公募產品部人士在2月5日受訪時向記者表示,“雖然公募基金實行注冊制,但監管的審核口徑是非常嚴格的,不是想發什么就發什么。而且在追風過程中經歷過多次挫折之后,公募行業本身的理性程度也有所提高。”
在公募基金歷史上,基金公司追風發行某類產品的情況確實屢屢發生。無論是2007年的QDII還是上一輪牛市的分級基金,抑或是去年初風格漂移的滬港深基金,在某一特定時間過度追逐特定產品類型的情況,都帶來了不太愉快的回憶。
前述深圳公募產品部人士表示,事實上現在也確實沒有必要發行太多新基金,尤其是對大基金公司而言,產品線已經比較完善,不過對于新式品種,大公司甚至中小公司都還是會去爭取布局。
公募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結束,以質取勝時代正在來臨。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