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國企改革或出現變化
董偉煒認為,國企改革在當下有著相當重要的戰略需求,“改革的對象一般是生產關系,改革生產關系的目的是優化要素配置和激發要素活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經濟已從過去10%的中樞增長逐步下行到6%-7%,過去靠基建房地產靠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無法持續,未來需要靠創新、靠生產效率的提升,而我國國企數量和規模龐大,效率偏低,如果國企搞活了,效率提升了,中國經濟就有了新的增長動力。”
第二,國企改革是服務國家戰略的需要,通過兼并重組和引入戰投增強國企的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同時通過合并同類項,淘汰落后產能,打通產業鏈等形式,幫助完成供給側改革目標,提升國企的效益,也有助于降低金融體系的風險。
第三,與其他領域的改革形成相互呼應。“國企不僅是一個經濟主體,也有社會功能,國企改革與行政體制改革、文化社會改革、金融改革、軍隊和國防體制改革等都有交叉,國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落腳點。”
因此,在董偉煒看來,雖然整體上國企改革主題沒有回歸牛市的溫度,但從當前的公開信息和邏輯推測看,今年三季度國企改革的方案會加速落地,十九大后國企改革釋放活力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本輪改革的核心特征是完善機制、優化配置、提質增效,簡單一點講就是三個詞,做強、做優、做大。”
董偉煒認為,今年下半年開始到明年,國改會出現一些變化,無論是從點到面的轉變、從中央到地方的轉變,還是從子公司到集團公司層面的轉變、從小公司到大公司的轉變,至少三季度或許是一個布局國企改革比較好的時間窗口。
國企改革細分領域
不過從目前市場角度看,董偉煒認為,國企改革主題的投資存在幾個問題。
“首先,這并不是一個全新的熱點主題,已持續了較長的時間;第二,國企改革的覆蓋面相當廣,并且沒有一個顯著的特征來區分;第三,從預期角度,落實到個股上的不確定性相對比較大;第四,因為質地差所以要改革,所處的行業或者自身的公司質地比較一般,業績較差,估值偏高。”這都會影響到國企改革的投資邏輯。
當前整體的市場流動性偏緊,金融去杠桿仍在繼續,風險偏好較低。資本市場開放過程中和監管環境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估值體系的重構,董偉煒認為去把握國企改革的機會一定要考慮估值的安全性,有些公司即便考慮資產注入或者業績改善估值也偏貴,這種就首先要規避掉。
基于當前的市場環境,董偉煒提出了三大優于原則和四條思路。
即從區域和層級講,央企優先于地方國企、上海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優于內陸地區;已明確要改革的公司優于不明確的公司;有一定業績基礎和估值安全邊際的優于業績較差估值較貴的。
“四條思路分別是:混改是突破口,沿著央企混改名單進行布局以及地方代表性的混改;資產整合類的,重點關注大集團小公司型的標的,最好上市公司本身也有一定的業績和估值安全邊際的;與供給側改革和一帶一路戰略有交集的國改板塊,例如煤炭鋼鐵有色建筑等;一些有資源和有品牌的國企,如果有明確的員工激勵或者混改的話也是可以期待的。”
從板塊來看,董偉煒認為,國企改革更利好分布比較多的行業,包括上游的資源行業,例如有色采掘石油石化天然氣,其次是交通運輸、商貿旅游 、工業制造、食品飲料等領域。
“當然,發改委也開了好幾次會議,強調要在鐵路民航電信石油天然氣電力等領域實施混改,在重型裝備、煤電、資源行業實施兼并重組,因此對這些行業或許也會有利好。”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