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意味著永遠只是一個打工的角色。哪怕你的工作再出色,成就再大,但命運依然握在股東手里。
而股東,好比新中國的“老百姓(603883)”,即使一窮二白但終究是主人。
時過境遷,人是無非。不由得唏噓,創立華夏征戰公募十幾年,從五年前的退居二線開始正式告別公募沙場,如今范勇宏回來了,卻已經不是那個曾經熟悉的江湖....
我不知道,老兵歸來,是不是因為牽掛,又或者留有遺憾。
我們暫且回到五年前的那個五月。
2012年5月7日,華夏基金發布公告稱,王亞偉因個人原因于2012年5月4日離職。第二天,范勇宏在當日舉行的公司董事會上正式辭去總經理職務,保留華夏基金副董事長一職。
作為當時公募基金業的絕對老大,華夏基金王朝創立者和掌舵者,以及基民心中投資的神級人物王亞偉,他們的紛紛去職,被視為公募大地震。
2011年年底,華夏基金規模1790億元,比第二名足足多了400多億。
如今看來,這場記事更應該從2011年講起。這一年,郭樹強和楊愛斌先后從華夏基金離職,前者成了如今萬億規模天弘基金的總經理,后者創立了如今第一例私募轉公募的鵬揚基金。
人,除了追求錢財之外,還得滿足一下內心。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如果看不到希望,就會尋找一些改變。
2011年的公募,依然走到路的盡頭。
2005年到2007年,趁著這波牛市,公募基金第一次大范圍的走進老百姓的視野,在金融格局中拿下備受矚目席位。但單調的模式下陳舊的制度,公募基金注定無法承受厚愛,下坡路亦是必然,好比成長股在2016年消化估值的痛苦。
2013年6月,范勇宏辭職任副董事長,完成平穩交接的最后使命,正式告別華夏基金,告別公募。
幾乎在同時,公募行業的制度和模式都出現了新變化。
制度上,富國基金前總經理竇玉明辭職,奔赴中歐基金擔任董事長,高管持股在公募行業正式打開大門,整個公募行業人心思變、蠢蠢欲動。
產品上,支付寶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額寶”這一改變公募產品形態、甚至公募行業格局的產品。
在2013年,即使腦洞再大的人,也不會料想到余額寶幾年后會發展成一個萬億規模的產品,但是新型貨幣基金在各大基金公司迅速發芽生長;
同樣,對于竇玉明入駐后的中歐基金,業界仍存觀望的態度,在當時的環境下,沒有多少人認為一家剛過百億的基金公司,會能突出重圍。
更不被人注意的是,上海一家以銷售主導、生意人思維主導、狼性十足的公司摸索定增新方向,并在隨后幾年喊出了定增王的口號。這家不遵循公募常規發展思維的公司,在2016年交出了一個令人極為艷羨的利潤單:21億的收入和5.4億的凈利潤。
總而言之,對于公募,大家雖然心存希望但卻不敢奢望。
2013年下半年,范勇宏做出了又一次職業選擇,加盟中國人壽(601628)資產管理公司,擔任首席投資官。背后的角色變化是,從一個考慮銷售、投資以及公司管理的統帥,變成了一個征戰投資沙場的將軍。
而且,沒有原來的老兵。
橫向看金融格局,保險資管應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天然就不缺長線資金。而公募,必須得去各個銀行渠道,求著幫忙賣一點產品,籌一點資金。
2014年底,牛市全面啟動。雖然時隔7年,再來一波大牛市,但是公募的規模并沒有取得人們預料的成就。誕生了十幾年的貨幣基金,因為互聯網的介入成為公募的第一大生力軍。
天弘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因為找到了螞蟻金服這樣一個好“爹”,把華夏從多年第一的寶座中擠下。
除貨幣以外,債券類基金產品,是公募基金在不斷增長的又一主力。整個債券市場的擴容,不但公募收益,私募同樣也獲益,楊愛斌的鵬揚投資規模超過400億(2016年年中),這為他從私募轉到公募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范勇宏,也悄然從中國人壽資管公司離職。
2017年,攜帶出資4950萬元(占比99%)的宏實資本,入股曾經部下楊愛斌創立的鵬揚基金,518萬元占比鵬揚基金4.925%股權。
范勇宏終于又回到了公募。
而此時,老部下活得都不錯。
郭樹強,萬億規模基金公司天弘基金的掌舵者,間接股東;
楊愛斌,第一家私募轉公募的基金公司,專戶規模超過400億;
王亞偉,創立了私募千合資本,依然是這個市場備受關注的人;
而華夏基金,截止今年一季度末,公募規模為3235億,排名第8。
......
歲月蹉跎,江湖依舊,打仗的人浴血奮戰,“歧途”的人卻誤了歲月......
兜兜轉轉五年后,范勇宏,這位有著中國基金教父之稱、曾經在公募市場叱咤風云的人物,終于又回到了公募。
而且,范勇宏改變了身份,是鵬揚基金的董事更是鵬揚基金的股東。以前,雖然范勇宏創立了華夏基金,并將華夏帶到公募之巔,但范勇宏的法律身份依然只是職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