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餐飲行業的網紅店,從十幾年前的掉渣餅到后來的鮑師傅糕點再到現如今的喜茶,價格一路上漲的同時追捧的消費者卻有增無減。是什么支撐這些風口上的店鋪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的賺錢賺到手軟?今天,我們就先盲目分析一波“喜茶”的邏輯。
喜茶誕生在廣東省江門市九中街,最初只是一個占地不過30平米的小店。
2012年,喜茶在廣東開張。在此之前創始人聶云宸一直從事的是手機行業,一點也不懂茶,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硬生生殺入這個市場”的。由于可用資金很少,他決定選擇門檻不高的茶飲行業切入。他獨自裝修了門店,設計廣告頁,自己調制奶茶,甚至開張前一天還在店里修改菜單。
在聶云宸創辦喜茶的那年,奶茶店還基本處于速溶沖泡的階段。但聶云宸覺得那些化學粉末不是消費者真正喜歡的產品,只不過是市場還沒有提供更好的東西。于是他在開店前一年就在調試產品口味,用真茶真奶調制奶茶,直到找到大家最喜歡的味道。
然而開店之初,生意卻并沒有想象中好,有時甚至慘淡到一天只有幾十塊錢的營收。他自己也在反思:為什么產品明明很好喝,但就是沒有回頭客呢?
后來在一次消費者的反饋中,聶云宸意識到:消費者對品牌是有安全感和慣性的。一個新的品牌“只比別人好喝一點點,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比競品在口味上高出不止一個數量級才能讓消費者踏出安全區,接納一個新的品牌。
從此聶云宸開始專心研究原料到口味之間的秘密,每天泡在社交網絡上看所有消費者的反饋。同時他還跑去搜其他品牌的評價,把別人好的地方記下來看能不能用在自己的配方上。
半年后,喜茶首創性的推出了芝士奶蓋系列茶飲料,一改別家只是奶粉對茶粉的廉價配方,口味上率先拉開了距離。再加上門店設計簡單時尚以及選址一般集中在年輕人群扎推的商業街區,一時間喜茶引爆了社交網絡。時尚達人們寧愿排隊一小時也要喝上這一口。“我們真不是為了喝茶,發票圈才最重要”,一位排隊的年輕女孩這樣說道。
但好喝的背后,或許供應鏈的高質和順暢才是決定一杯好奶茶的關鍵。 “過去傳統奶茶議價能力低,用的材料也不好,但新茶飲有了定價權后,也支付得起更好的原料了。” 聶云宸說。只是找到品質標準高、產量和口味穩定的茶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中國有著很長的飲茶習慣,但茶葉生產缺乏統一的標準。許多傳統茶農無法保證穩定的出產量與品質。不少新茶飲品牌為了保證產品品質,以及今后快速擴張時原料供應的穩定性,都開始逐漸尋求上游的話語權。
“茶的品質只是業務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沒有更優勢的品牌影響力,線下消費的可替代性依然很強”, RET睿意德策略顧問部總經理周長青說。畢竟消費者才是最善變的動物,排隊的人群從廉價奶茶店轉向精致茶飲店的過程不過一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