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印度各大媒體頭條均在聚焦在了億萬富翁珠寶商尼拉夫·莫迪身上。據稱,他從旁遮普國立銀行(印度最大銀行之一)騙取超過十億美元的資金。專欄作家 Vivek Kaul 將通過本文為我們解釋這一事件揭露出的印度銀行系統中的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旁遮普國立銀行(PNB)是印度第二大國有銀行,截至2017年3月31日,其資產約為1117億美元(約合7080億人民幣)。而該項針對尼拉夫·莫迪的詐騙指控總涉案金額估計約為18億美元(約合114億人民幣)。
報道稱莫迪(他與印度首相納倫德拉·莫迪沒有關系)于一月初離開印度。他的直系親屬在該月內也隨后離開。
據稱,他目前可能待在紐約的一家豪華酒店里。他上次在公眾場合露面還是在前段時間舉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當時他作為印度代表團的一員出席,甚至還與影留念。
莫迪在達沃斯論壇上與總理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三位)
雖然莫迪尚未被印度官方正式起訴,但是對他的調查已經展開。警察還逮捕了兩名銀行官員和一名有幫助莫迪嫌疑的商業合伙人。
印度旁遮普國立銀行某網點
在致旁遮普國立銀行的一封信中,莫迪說他只欠了銀行7.75億美元(約合49.13億人民幣),而不是18億美元。他拒絕承認對他的指控,并稱“錯誤的負債數字”和由此引發的“媒體狂熱”已經“摧毀了我的品牌和業務,并且還限制了銀行方面收回所有欠款的能力,留下了一系列待償的債務”。
銀行尚未對此次欺詐定性,但目前為止的分析顯示,這位億萬富翁被指涉及由旁遮普國立銀行通過發出承諾函的方式來保障他的貸款。
這意味著每一次貸款到期,莫迪會要求該銀行發出一封相當于承諾函的文件來借出一筆金額為貸款額度加上應付利息的新貸款。這封新承諾函借出的金額將用來償還上一筆承諾函貸款及其利息。
所以實際上,他根本從來沒有償還過最初的貸款。
但尼拉夫·莫迪詐騙案和印度銀行面臨的其他詐騙案件有什么聯系呢?
2017年七月,印度財政部公布的一些數據顯示,旁遮普國立銀行的風險控制系統非常糟糕,這意味著它比其他銀行受欺詐的次數多得多。
數據還顯示,在2012至2013年和2016至2017年間,印度的銀行遭遇了22949次欺詐,總損失金額108億美元(約合685億人民幣)。
很大程度上由于這些公司貸款違約,印度的銀行在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五年間不得不核銷價值約388億美元(約合2467億人民幣)的貸款。
尼拉夫·莫迪的欺詐案為這個數字又添上了一筆。
為了讓這些銀行繼續運營,印度政府必須定期向其注入資金。
事實上,《印度時報》的估計數據顯示,過去11年里,政府已經向國有銀行注入了403億美元(約合2556億人民幣)。
注入這些銀行的每一枚盧比都意味著資金從農業、教育、衛生和國防等更重要的領域流失了。
許多印度商人公然違約,是因為他們知道,鑒于印度的司法系統非常低效,而且商人們與政治家關系密切,他們逃避貸款違約的機會非常多。
即使得到證實,尼拉夫·莫迪的欺詐案僅僅還只是該國更嚴重的問題中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