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近日,廣州鐵運中級法院在“滴滴案”中終審判決廣州交通委敗訴。案件起因是交委認定一名滴滴車主從事非法運營,對之罰款三萬元。車主不服訴至法院,交委一審敗訴后上訴,二審維持了撤銷該行政處罰的原判決。
這個判決的結果當然對滴滴車主們放心接活有積極意義。不過,司法活動畢竟只是一事一理,判決的直接拘束力只限于案件本身。我們不必簡單說這個判決為滴滴開了綠燈或合法身份之類。畢竟,在廣州和廣州以外,交通主管部門仍有權力根據當地實際,在國務院關于出租車改革的2016年58號文和七部委《網約車暫行辦法》的框架下實施一定的管制。
雖然廣州交通委敗訴了,但行政和司法機構在此案中的表現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面對這一社會熱點甚至敏感問題,雙方沒有空談政策利弊,而是使用了法律推理技術,令攻防論辯在法制軌道內展開。
具體來說,一審法院判決交委敗訴時,除了提及滴滴是新事物、有利出行外,法律方面的干貨還有:其論證稱,根據前述兩個規范性文件,網約車屬于出租車,而出租車不適用《道路條例》中的非法營運責任,交委的處罰沒有法律依據。
交委上訴時,則抓住細節說本案處罰做出時,這兩個文件還沒頒布實施,不能用新規章否定舊行為的合法性。此外,交委還認為網約車有安全和擁堵問題。
二審判決在一審判決的基礎上,涉及了如下幾個法律問題:
首先,網約車是一項新事物,也并非明顯違法。對新事物是應該先限制,還是予以寬容理解?這乃關于公民自由和行政權力關系的大問題。法院實際上是堅持了“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的大原則。
其次,滴滴車的安全和擁堵問題可能的確存在,但行政機關在對此指控時,應當給出較為明確的描述和證據。泛泛地扣帽子實際上也是一種行政任意,在司法審查中不應被接受。
第三,一審法院指出滴滴平臺才是承運人,而二審法院強調僅對個別司機做出處罰,而未對網絡平臺運營商做出處理,存在選擇性執法。
總體上,廣州滴滴案的判決思路可以借鑒乃至復制。這一判決也進一步動搖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近期做出的對滴滴車主非法營運處罰的正當性。各城市主管部門也最好盡快根據上位法、結合本地實際,揣研法理,盡快出臺本地的網約車細則。(原標題:廣州“滴滴案”交委敗訴 為網約車案提供判決思路)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