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合資潮出現的同時,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合資潮也已悄然開啟。
9月中旬,采埃孚宣布和北汽集團子公司海納川籌備成立電動汽車合資企業,為中國市場生產電動汽車部件。10月19日,華域汽車(600741)(600741,SH)公告稱,與麥格納已經簽署合資協議,共同開發電驅動系統。
有業內人士認為,跨國零部件企業選擇中國本土零部件巨頭進行合資,頗有些“技術換市場”的意味。
新能源零部件現合資潮
9月14日,采埃孚發聲明稱,公司已與中國北汽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北京海納川公司(BHAP)簽署諒解備忘錄,協議成立合資企業,為中國市場生產電動汽車部件。
早在2014年,采埃孚就與北汽集團進行了合資,當時雙方的合資內容是乘用車的車橋系統開發和組裝,而此次的合資主題已延伸到新能源汽車領域。
無獨有偶,10月麥格納與華域汽車的合資內容也鎖定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上。華域汽車公告顯示,雙方合資公司的經營范圍為“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總成產品的設計、開發、制造、組裝、銷售等。”
采埃孚生產總監邁克爾.漢克爾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最具活力的電動汽車市場,中國市場在這一新興驅動技術的快速普及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自主車企有先發優勢,如北汽、上汽、廣汽、吉利等企業的新能源車型均是自己主導開發,因此在零部件供應商選擇上有一定主導權。以前外資零部件企業在我國獨資的情況較多,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上若再獨自投資,在與整車廠議價時,外資零部件企業可能會出現以前不曾有過的問題。
以采埃孚為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其官網信息發現,采埃孚目前在中國有32家生產企業,3家售后服務及貿易公司,其中,采埃孚汽車底盤系統(北京)有限公司、采埃孚傳動系統(北京)有限公司、采埃孚商用車底盤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等均為獨資經營。
自主零部件現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