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房地產調控年遇到償債高峰期迫近,壓力可以想象。2018年,將是這樣的一年。
2016年11月份至今,境內融資環境收緊已逾一年,融資端不再能給滿足房企擴張欲望輸足夠的血,收入端銷售規模雖創下新高,但急于補倉的房企拿著回流的現金大肆收購,希望入庫低成本的土地儲備,賬上不再趴著可以拿去買理財產品的閑錢。
據克而瑞監測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前個11月,108家房企融資總額為10014億元,同比下降4%,占2016年融資總量的90%,預計全年融資總額相較于2016年持平或有小幅下滑。
克而瑞認為,2017年全年房企融資總量并未出現明顯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龍頭企業融資力度較大所致,比如中國恒大、陽光城等企業。另外,其余超半數企業融資總量較2016年出現大幅下降,這意味著,在融資環境日益收緊的情況下,中小房企可能面臨資金危局。
種種跡象,讓開發商嗅到了危險的氣息。臨近年底,不少房企都在忙著“找錢”,其中,借道海外融資是緩解資金壓力的重要渠道。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房企融資演變歷史中,借道境外舉債確實曾力挽狂瀾,甚至數百億元的永續債曾成就一個企業一躍成為行業龍頭。
克而瑞稱,據不完全統計顯示,2017年108家房企境外發債合計人民幣高達1993億元,占總融資額約兩成,而2016年全年僅合計約人民幣626億元。如中國恒大、碧桂園、綠地集團等紛紛到海外進行發債。另據克而瑞監測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房企境外融資規模達到2553億元,占融資總額的25%,較2016年全年上升11個百分點,重新成為了房企的重要融資手段。
縱觀近幾年房企規模化發展路徑可以看出,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完全不談規模發展而“放飛自我的”。盲目追求“規模化”發展,不注重有質量的增長,確實會讓房企面臨“溫水煮青蛙”式慢慢死的風險,但眼下的窘境是,投資者和資本并不會給房企時間去玩商業模式的創新。畢竟,規模上一個臺階,意味著一家房企有大量貨值,這些土地儲備是企業獲取資金和更多資源的“發展砝碼”,也是投資者和資本青睞的籌碼。
鑒于這一發展模式,開發商不得不舉債擴張,尤其在城市化率逐漸提升,新房增量市場規模穩定的天花板下,中型房企為了守住自己的市場份額,不得不大筆舉債去擴充規模。所以,我們看到,信貸收緊后,“TOP30-TOP50的房企”境外發債占比從2016年的8%增長到了今年的38%。
但2018年馬上就要來了。調控沒有放松信號,銷售回款預期并不高,2015年以來借的2年-3年期的大量公司債需要還了,只有借新債還舊債。那么,就需要開拓更多渠道去融資。
此路不通,另辟蹊徑。
2017年,我們看到,房地產私募基金、ABS、REITs、永續債等等創新融資方式不斷涌現,房企的融資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資產證券化。招商蛇口高達260億元的資產證券化式融資通過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借道境外融資,還是回流到信托渠道融資,這些錢并不便宜。這些不便宜的錢終將成為侵蝕房企利潤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