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要“抱抱”電商
同樣為了這個雙11絞盡腦汁的,還有線下的商場和購物中心。
這兩年,消費者又回到了線下,但是,大部分消費者是沖著“體驗式”回來的,這區別于以前的百貨購物。并且,消費者線上線下購物的重合度很高,也就是說,我會在線上買無印良品的基本款襯衫,也會在購物中心買一件三年不厭的經典款式大衣。
在眾多的百貨商場中,也有仍想盡辦法存活的,他們的訣竅是“優惠力度”。比如某百貨推出了“intime365”付費會員卡服務,“每天只要交一塊錢,就可以享受折上折”,該會員卡有效期為一年。這對仍習慣于逛百貨商場的消費者有一定吸引力。
80后的張燕經常去這家商場逛街,張燕買卡時心里默默算了一筆賬,卡里充365元,以她平時購買的商品類型和次數來說,一次購物打九折就能省下40元到100元不等,一年里只要消費3次到10次不等就可以抵消365元,如果購買再價格再昂貴一些的大件商品,一次就可以抵消,這樣來算的話,還是劃算的,而且每次都能打個“雙折扣”,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相較而言,購物中心“攬客”的方式更多。聰明的購物中心開始了更高級的玩法:線下的流量遠不及線上,那我們來個“抱抱”吧!反正我不吃虧。
比如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購物中心已經和支付寶等電商合作,這是它創造“客戶增量”的另一個渠道。
“線上線下的‘楚河漢界’似乎模糊了!”這家購物中心高調喊出了“正大光明抄貨號”、“線下試衣間”的攬客口號。
但是,這家購物中心推廣部負責人趙波告訴我們,“我們本就是做客端的生意,既然都要抄貨號,那就光明正大的抄,電商來了!我可以擁抱電商,機器人來了,我也可以擁抱機器人。”
趙波說話的底氣很足。事實上,在他們這里翻領子抄貨號試衣服的消費者,大部分也會因為優惠相同、更快取到貨物、購物快感等原因直接在購物中心買單。
夏妍是這家購物中心的注冊會員,32歲,現從事文化行業,她的身上所有的特征都符合這家購物中心的消費者定位。
這么多年,夏妍和她的同學在這發生很多故事:定期聚會,認識新朋友,帶著另一半來玩仙劍奇俠傳,甚至有同學在這里求婚成功。“有一段時間,我剛開始創業,壓力很大,但是每天不管多晚,我都會開車到這里,在VIP廳看最后一場電影,所以,這里的夜間通道我閉著眼都可以找到。”
2015年雙11,這家購物中心客流、銷售分別環比上月提升10%和30%。2016年客流和銷售同比增長15%和69%。
雙11的狂歡終會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