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11,英語老師馬云為數學老師站了臺。
“火炬紅包”、“定金膨脹”、“跨店滿減”、“疊加優惠”、 “購物津貼”、“湊單優惠”,巧立名目的優惠方式挨個出手,加上優惠時段還有限制,資深“剁手一族”集體表示“后悔小時候數學沒學好”。
資深“剁手族”代表李玲,33歲,兒子3歲,她的購物需求比較多元,大到冰箱,小到化妝品、洗護用品、廚衛用品,還要給兒子挑幾件羽絨服和玩具。
今年的雙11她提前10天就開始做功課了。想買的東西提前加了購物車,仔細比較了淘寶、京東、考拉、本來生活等等各種購物網站,每家購物網站都領了一堆優惠券。不過,雙11當晚她仍然手忙腳亂。
“凌晨一點到兩點是這個優惠券能用,十點之前是這個能用,還有的必須要預購,定金膨脹要好好算算,這也太考驗智商了。”最后,李玲雙手一攤,“我這么會算賬的人都算不清了。”
不僅僅是復雜的優惠規則問題。馬云的“雙11”已經做了九年,除了不斷刷新的交易額,暴露的還有越來越慢的包裹、事前漲價然后再降價、線上線下同樣式不同質量。
按理說,商家開啟預售模式,先收取定金,雙11當天支付尾款,雙11后發貨,可以解決雙11當天由于流量過大導致的系統癱瘓,同時也為商家提供了更加精準的銷售預估,從而提前準備充分的庫存。
但是,這類預售方法可不單是簡單的數學問題,預售活動背后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比如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除特殊商品外網購商品在到貨之日起7日內可以無理由退貨。但是雙11前夕,玩起“定金膨脹”的商家卻往往單方面把規則設置為“定金不退”、“預售商品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
所以,雙11狂歡,究竟暴露了誰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