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談判中,開放保險業成為中國在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前沿。隨后,中國保險業開始不無擔憂地迎接這一挑戰。出乎意料的是,外資保險公司并未成為市場的“獵食者”,反倒是中資保險公司迅速發展壯大,形成了中外資保險公司相輔相成的發展局面。
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57家外資保險公司,下設各級分支機構1800多家,世界500強中的外國保險公司均進入了中國市場。
不僅如此,對外開放的趨勢還會進一步擴大。日前,在保監會召開的外資保險公司座談會上,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介紹了保險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考慮,鼓勵外資保險公司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中國保險市場發展,強調“中國保險業仍處在蓬勃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外資保險公司要堅定對保險市場發展和中國對外開放的信心”。
大浪淘沙
回顧在華發展十余載歷程,外資保險公司感慨良多。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瑞士再保險是首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再保險公司之一。
在加入WTO前,中國再保險市場處于壟斷格局,很多商業分保業務不能在國內得到妥善安排。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保險業全面開放了再保險市場;從2003年起,逐年降低法定分保業務比例,入世后的4年內20%的法定分保業務限制規定取消,再保險市場以商業分保為主的競爭格局逐步形成,中國再保險市場與國際再保險市場逐步接軌。”
當然,這一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陳東輝續稱,“中國加入WTO之時,并未承諾允許外資保險公司經營強制保險業務,因此外資財險公司一直被擋在交強險業務的門外,其商業車險市場的拓展也舉步維艱。
交強險的政策瓶頸直接影響了外資財險公司的發展規模,位于產業鏈上游的再保險公司也不例外。2012年,保監會修改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正式向外資財險公司開放交強險市場,中國保險業進入全面開放階段。”
除政策逐步放開外,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發展亦需要磨合的過程,有的實現鳳凰涅槃,而有的則是“敗走麥城”。以成立于2003年的同方全球人壽為例,其外資股東始終為荷蘭全球人壽,而中資股東經歷過一次變更。2015年,同方全球人壽實現股權變更,同方股份受讓中海石油投資控股公司所持股份,成為其新的中資股東。(原標題:外資保險公司在華風云錄:風物長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