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去年四季度的市場報告一樣,香港保監處此次也沒有列出內地訪客保單數據。該項數據的最近一次發布是在2016年前三季度報告中,當期香港地區保險業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保單保費為489億港元,占其個人業務總新保單保費(1323億港元)的37%。
雖然一季度報告沒有列出內地訪客保單數據,但香港保險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透露,該數據仍然在持續增長,今年一季度,香港地區保險業對內地訪客發出的保單保費同比增長一倍左右。
去香港購物的人越來越少,買保險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香港保險真的有這么大誘惑力?
政策收緊也阻擋不了購險熱情
保險經紀王媛正在公司樓下的咖啡廳里向一對來自內地的中年夫妻逐條講解他們即將購買的一份投資類保險的具體條款。這對夫妻中午剛下飛機,午飯還沒吃便來到保險公司簽約保單。由于購買的是基金類的投資型保險,他們還需要在香港的銀行開一個賬戶,方便今后每個月的保險資金轉賬。
專程來香港買保險,聽起來有點“舍近求遠”,但這只是內地赴港投保大軍的一個縮影。
從2010年開始,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增保單保費逐年上漲,7年間增長了近10倍。
2016年開始,受到資金外流的影響,境內赴港買保險的通道開始收緊。去年2月初,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銀聯對銀聯卡持卡人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金額進行限制。去年3月,中銀人壽暫停內地人士使用銀聯信用卡或銀聯賬戶通過“通聯支付”繳交保費。此后不久,國家外匯管理局公開提示,居民到境外購買人壽險或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存在風險,因為現行外匯管理政策尚未對其開放。
然而,這些“限令”沒能阻擋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的腳步。根據香港保監處公布的數據,2016年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增保單保費在短短6個月內增長了3倍。盡管單次刷卡金額不超過5000美元的限制的確造成了不方便,但是境內銀行卡持卡人可通過多次刷卡、現金,或在香港的銀行開戶等方式進行購買。
在采訪中,幾位保險經紀都表示,“限令”出來后,赴港投保的內地人不減反增,大家都擔心會有更嚴厲的限制政策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