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職業、教育程度、消費習慣、居住地……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詞,今后將可能成為決定你的車險保費漲還是降的關鍵因素。
繼前期在信用體系推出“芝麻分”后,5月25日,螞蟻金服又向保險行業開放“車險分”。這一基于海量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建模而生的全新技術產品,將驅動國內車險市場開啟精準化、人性化的定價時代,從過去“看車下單”向“看人下單”模式所轉變。
車險定價由“從車”變“從人”
車險是與消費者最密切相關的險種之一,也是財險公司的主要業務。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有1.5億私家車主,相應車險投保量也達到了相當大的量級。
但現實情況卻是,在車險業務上,實現承保虧損的國內財險公司數量遠遠多于盈利的。歸其原因,精準定價能力的缺失,是這些財險公司車險業務面臨困境的重要原因。
太平財險副總經理戴曙燕解釋說,一般而言,車險的風險定價因素由“從車”(與車相關)信息與“從人”(與人相關)信息兩部分組成。目前國內車險定價更多考慮“從車”信息,比如車型、車齡、配置、車輛是否有出險等。
但真正是否發生風險,起決定因素的往往是車主本人的具體情況,但長期以來財險公司恰恰缺乏這類數據。不過,大數據時代的思維及商業變革,讓歐美國家通行的車險“從人”定價模式在中國也開始變得可行。
在談及“車險分”的研發過程時,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副總裁李冠如告訴記者,“車險分”是螞蟻金服專門成立的保險數據科技實驗室的產物。通過與保險公司的共創,實驗室研究人員發現,廣泛引入和挖掘“從人”信息,確實可以幫助車主識別潛在的風險水平。舉個例子,已婚已育人群的風險往往要比單身人士低;長期在兩個地點之間往來的人群,風險往往比沒有固定出行線路的人群要低;甚至人群的收貨地址是否穩定,都跟出險的概率呈現出相關性。
基于這些研究,螞蟻金服將海量“從人”信息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挖掘,對車主進行了精準畫像和風險分析,量化為300到700不等的車險標準分,分數越高代表風險越低。
此外,實驗室跟財險公司還共創出職業特性風險度、身份特質風險度、信用歷史、消費習慣、駕駛習慣、穩定水平等細分標簽。財險公司在獲得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可以查詢用戶的車險標準分,或是結合自身數據對標簽進行加工建模,得到自己的車險專用分,從而依據車險分進行更為公平的車險定價,以合理的價格把優質的客戶吸引進來。
螞蟻保險定位“做科技”
據了解,螞蟻“車險分”將向所有有意愿、有能力使用“車險分”提升風險識別能力的財險公司開放,并且前期免費開放。
目前人保、太保、國壽、中華聯合、太平、大地、陽光、華安、安盛天平等9家財險公司已與螞蟻“車險分”達成了合作,其中有7家公司位居國內財險行業的前十行列。
“‘車險分’的開放,不僅能讓安全駕駛的車主買車險更便宜,同時也為財險公司更準確識別客戶風險、更合理定價、更高效服務消費者提供了依據,為推動商業車險費率市場化和車險業務健康經營提供了重要的能力。”上述財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螞蟻金服副總裁、保險事業群總裁尹銘向記者透露,除了“車險分”,6月份,螞蟻金服還將有一項基于圖像識別的保險應用將對保險行業開放。尹銘強調說,螞蟻金服保險平臺的定位是 “做科技”。“我們的定位現在越來越清晰,螞蟻金服不為賣保險,而是要和保險公司一起互為生態,通過技術和科技助力保險公司,產出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服務好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