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道業務
據了解,保險公司利用有關業務或產品、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通道業務的現象,之前在中小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中,的確較為普遍。
主要的操作模式是:保險資管公司通過設立資產管理計劃等形式接受商業銀行等機構的委托,按照其意愿開展銀行協議存款等投資,在這過程中,資金來源與投資標的均由商業銀行等機構確定,且在其委托合同中明確保險資管公司不承擔主動管理職責,投資風險由委托人承擔。
據 記者了解,在2016年6月初時,保險資管公司就收到了保監會發出的“清理萬億保險資管通道類業務”的指令,并被要求在清理規范期間暫停新增辦理通道類業 務。不過,去年6月,保監會只是內部通知了保險資管公司,并沒有對外公示。這次公開表態要排查規范,意味著監管部門進一步表明了整治的決心。
多 家保險資管公司相關人士透露,保險資管的通道業務僅約1萬億元,其中90%以上是銀行存款的通道業務。一旦叫停此類通道業務,實際對保險資管公司的影響甚 微?!半m然每家保險資管公司此類通道業務的規模約在百億至千億之間不等,但從中收取的通道費用大多在萬分之二至萬分之五之間,由此帶來的實際收入本身就不 多。這類通道業務更多的作用是‘走量’,使我們對外公布的總受托規模看起來很大而已?!?/p>
4、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相對來說并不陌生,近年來,保險公司與大股東或利益相關方之間發生的關聯交易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其中尤中小保險公司風頭更盛。
保監會為何要嚴查關聯交易?關聯交易背后究竟有何貓膩?正常的關聯交易當然沒什么可查的,保監會查的是利用關聯交易“做手腳”,來達到一些“非單純”的目的。
多 位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自曝內幕:近年來中小保險公司關聯交易規模不斷增長的主因是,通過上述方式,可達到四個目的。一是擴大資產業務規模,間接參與房地產 開發;二是間接突破投資比例“紅線”,實現超比例投資;三是通過與關聯方交易或構造無實際經濟意義的套利交易等手段,躲避監管,粉飾財務狀況和償付能力, 掩蓋風險和問題;四是向大股東或相關利益方輸送利益。
隨著保險公司關聯交易規模不斷增長,交易背后所暴露的風險傳遞也日益突出,作為保險公司內部治理的重要一環,關聯交易勢必會成為保險監管的重中之重。
有哪些保險公司會“中招”
徹查保險資金違規投資的新政一出,一些市場人士便開始惶恐不安,關于“保險資金是否就此撤離股市”的猜測與流言也開始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