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放開,藍領&學生群體迎來消費貸的“春天”
與白領群體不同,藍領&學生群體則是典型的供給側驅動,原因很簡單,2014年之前幾乎沒人愿意給他們貸款,2014年之后,供給側突然出現了各類現金貸產品放在他們眼前,需求被供給激發出來了。
白領們該買的手機都買了,該升級的消費也升級了,所以投資性需求占據了主導地位。而藍領&學生群體,對投資并無經驗,也無興趣,消費升級才是其貸款的最大驅動力,最典型的便是智能手機等3C產品。
事實上,無論是趣分期、分期樂、買單俠等創業機構,還是螞蟻借唄、蘇寧任性付、京東白條等電商系消費金融產品,最早的一批用戶,大多數都是用在了手機分期上。之后,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率的趨于飽和,各家在業務結構上才真正實現借貸場景的多元化。
藍領&學生群體的消費需求一旦被貸款打開,在消費欲望的趨勢下,消費金融的場景開始從3C擴充至其他領域,各類創業機構打著場景金融的旗號便從各個領域開始了布局,典型的如醫美貸。
由于藍領&學生群體的貸款渠道受限,并不像白領群體那樣在意借款利率,成為這些創業型消費金融機構的最愛。
消費貸的“原罪”
從起因溯源中不難發現問題所在。
針對白領的消費貸融資產品,其原罪在于“資金用途”。2014年以來,P2P起頭,股市接棒P2P,樓市接棒股市,“好”的投資標的層出不窮,白領們很“缺”錢,白領貸需求很火爆,金融機構的生意很好。
只是,沒有只漲不跌的投資品。股市牛轉熊后,多少白領因股票大跌背上了沉重債務?薅羊毛的人反被割韭菜;樓市開始降溫后,高杠桿買房的人不得不低價割肉,來償還沉重的本息壓力。
針對藍領&學生群體的消費貸產品,其原罪在于“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的簡單粗暴的業務模式。在這個幾乎萬能的模式下,現金貸平臺幾乎可以給任何群體放貸款,不需要什么場景,也不需要考慮風控問題,門檻低易復制,短短一年時間內,行業內便能冒出數以千計的現金貸平臺。
藍領&學生群體在借款消費的誘惑下,極易突破負債能力的極限,走上多頭借貸、借東家還西家的惡性循環之中,一旦鏈條破裂,借款人身背沉重債務,放貸平臺則可能會面臨小范圍內“次貸危機”,于雙方而言,都是在走鋼絲,且沒人敢先停下來。
前景展望
當前,我國的消費升級過程仍在持續,居民杠桿也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消費金融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對于消費金融業務,整體上仍然應該持鼓勵和支持的態度。
只是,局部問題仍然要糾正。對于藍領&學生群體的消費貸產品,從利率管制著手便抓住了“七寸”,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的模式玩不轉,業務空間也就遇到了天花板;對于白領群體的消費貸產品,則應強調場景的重要性,杜絕消費貸款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樓市等投資領域。(原標題:消費貸的“原罪”:有人拆東墻補西墻,有人薅羊毛反被割韭菜)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