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沒有坐視存款搬家,通過高息的理財產品,挽留了一部分資金。目前,不少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達到5%以上,相比互聯網金融,也具有吸引力。
有銀行的理財經理介紹,銀行理財產品按照風險和收益特征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叫保證收益型或者保本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另一類叫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類理財產品屬于表內理財,它是銀行的負債,安全性高但收益相對較低;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對較高,當然風險相對較大。
“理財渠道多樣化是大趨勢。”網信盾互聯網信息服務(上海)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梁長玉,對互聯網金融企業有些恨鐵不成鋼,“上星期,上海又有一家比較知名的平臺提現困難,被投資人維權了。每一次類似的消息,都在蠶食互聯網金融的聲譽。”
而且,消費金融也已經不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專屬之地,梁長玉發現,商業銀行大舉進駐了消費金融領域,“招商銀行副行長劉建軍8月31日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消費金融已成長為金融業一個重要‘風口’。他援引相關機構的數據,預計到2020年,消費金融規模將突破8萬億元,每年獲客增長率超過20%。”
梁長玉認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將消費金融作為自己踐行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向,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一樣,高舉消費金融、金融科技的旗幟,進行業務轉型。
輕型化發展已經是商業銀行的共識,消費金融等新興業務已成為推動銀行盈利增長的重要引擎。如果將銀行和互聯網金融企業比做龜兔賽跑,那么銀行這只烏龜,已經跑起來了,銀行同樣會從渠道、產品、場景等維度,探索與金融科技的相融相和。梁長玉提醒互聯網金融企業,留給你們的時間不多了。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