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科技項目
納維科創一期主要建設納米植纖固態電池項目,第一類為儲能電池,主要應用于3C產品、普通家用電池等領域;第二類為動力電池,主要應用于電動汽車等領域,第三類為超大能量輸出電池,可用于發電站;第四類為隨型電池。
納維科創的資料描述了公司所從事的業務和未來產業落地計劃:其掌握的技術顛覆了傳統的生產工藝和路徑,開辟了一條從硅基材到碳基材產業化的量產道路。
納維科創以科技金融、技術應用和項目落地為主的三大核心業務,成立融投資平臺、產業化平臺和大數據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分享與社會共同推進技術體系的產業化過程。產業落地規劃用地10000畝,主要用于建設研究院、國家級材料實驗中心、后碳能源谷、八大材料產業示范園、植纖理分培訓學院和科技小鎮等項目,總投資近千億元,產后年產值預估達萬億元。
目前一期項目主要啟動能谷研究院和納米植纖固態電池建設項目,規劃用地規模550畝,投資規模約為20億元,首期啟動所需資金為10億元。
納維科創方面透露,目前啟動資金“已經不是問題了”。
今年9月份前后,納維科創曾廣泛聯絡投資者,但多數投資因為擔心企業主體信用、產品研發實力和資本退出機制不明確,雖然對于雄安新區本身及項目興趣較為濃厚,但最后還是沒有參與。
納維科創方面并沒有透露參與項目啟動投資基金投資者的相關信息。
雄安新區產業新模式
對于未來雄安新區產業發展方面的相關政策,媒體記者曾分別向雄安新區管委會及雄縣政府咨詢。
雄縣縣委書記萬樹軍回復稱:“目前規劃正在進一步深化中,本著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需要時間把規劃做好,請耐心等待新區規劃出臺,規劃出來后有關政策就會明了。”
據雄安新區官方信息發布平臺《雄安發布》透露,截至9月28日,已經有包括阿里、騰訊、百度、京東、奇虎360、京東金融、深圳光啟、國開投、中國人保等在內的48家企業在雄安新區成立公司,截至10月10日,已經有15家企業正式注冊成立。
獲批落戶的48家企業全部為高端、高新企業,前沿信息技術企業14家,現代金融服務企業15家,高端技術研究院7家,綠色生態企業5家,其他高端服務企業7家。這48家企業包括19家央企和21家民企,來自北京的企業24家,來自深圳的企業13家。
此前雄安新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陳剛曾表示,雄安新區絕不搞土地財政,以公租房為主,政府與百姓當股東共享發展紅利。
在土地供應方面,雄安新區改變原有土地財政模式,未來土地使用權將由政府和農民共有,企業不再擁有土地使用權,政府和農民以土地出資,折成股份,成為城市發展直接受益人,原有政府和企業對土地增值收益模式變為政府、農民和企業三方分配機制。
如果這一原則未來運用于產業用地領域,產業項目所需土地將以租賃或股份形式從政府和農民手中獲取,一定程度緩解了企業前期對土地方面的投入,同時政府和農民也獲得相對穩定的長期持續收益,從而在利益方面進行再平衡。
在產業發展基金方面,今年8月,北京與河北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就包括共同推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下設立雄安新區創新創業子基金,共同爭取科技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臺。
同時,北京市還支持北京市屬金融機構在雄安新區設立分支機構,發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和綠色金融,推動北京高端服務業向雄安新區延伸轉移。(原標題:雄安試水產業發展新模式 政府和農民以土地出資入股)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