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試水產業發展新模式
雄安納維科創有限公司,一家在雄縣政府大樓10樓辦公、主要從事納米植纖理分技術研發和應用的高科技企業,似乎已經不再為科技成果規模化商用擔憂資金問題了。
在嚴格的準入機制下,截至10月10日,納維科創成為目前僅有的15家注冊于雄安的企業之一,與它一同入列的其他企業是這些響亮的名字:騰訊、阿里、移動、聯通、電信、萬科……
納維科創表示,項目所需要的土地和房屋等建筑物由當地政府提供,項目前期所需的10億元資金,初步計劃是,由當地政府所屬城投公司領投2億元作為劣后出資,再向社會融資8億元,共同成立10億元產業基金對項目進行直接投資。
雖然目前雄安新區的相關產業政策還未清晰,但從近期在雄安新區注冊的企業及納維科創透露的相關信息中,雄安新區正呈現一種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原有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土地和融資問題似乎有了解決方案。
新產業發展模式落地雄安
納維科創正式注冊成立于2017年9月27日,注冊地是雄縣經濟開發區西區塑料包裝城大樓,注冊資本為10億元。
按照以往經驗,一個產業項目落地,前期投入主要依賴自有資金、銀行貸款等融資手段,還需通過招拍掛程序受讓項目所需土地,企業主體的前期成本投入較大。
雖然目前納維科創產業項目還未正式開工建設,但其落地雄安新區的過程顯示,作為企業主體,其投入為科研技術,而土地和前期資本投資主要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這一定程度解決了技術轉化落地的常規難題。
納維科創方面透露,項目所需要土地全部由雄縣政府提供,項目土地和房屋全部歸新區所有,并不涉及土地出讓等投入或僅需很少投入;而項目建設資金主要依賴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成立的產業投資基金。
納維科創在雄安新區所需的10億元啟動資金,由雄安建投或雄縣政府城投公司出資2億元作為劣后,從社會募資8億元作為優先級,雙方共同成立產業投資基金,作為納維科創項目前期啟動建設資金,公司方面不需要大規模自有資金和負債。
目前雄安新區相關產業發展政策還未出臺,但據納維科創方面透露,新政策會有諸多優惠。對于投資者擔心的社會資本退出機制等問題,納維科創方面表示,按照雄安新區的特點,會不同于常規退出模式,但具體回報和退出方式還沒有更為明晰的機制。
納維科創給投資人的材料顯示,未來該項目擬推出百億元股份,按每3億元一個資產包對外融資,目前由社會資本和政府共同成立基金,基金各種條款先期由資本方擬定,接受政府監管。“也就是如何讓融資企業、政府、資本對接成功,對接成功后的條款,有可能就是雄安新區金融市場的模板。”一位納維科創的人士表示。
同時,納維科創方面明確表示,對那些想要土地的投資方,暫時不會考慮。
在國內,由于現有政策、金融結構等問題,一直存在技術轉化落地難題,科學技術與資本難以獲得有效的對接。按照納維科創方面的說法,如果由政府牽頭成立產業投資基金,一方面解決了科技公司技術落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領投,也解決了社會資本對初創公司信用風險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