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市場普遍認為,移動支付之爭,本質上是場景之爭。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造成的支付入口下沉到用戶隨身攜帶的手機,整個支付市場下沉到消費場景中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經過市場反復教育,如今在便利店、超市、餐廳、商場等場景使用手機支付,對很多人來說已經司空見慣。
易觀國際在7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6年,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年交易量從1.3萬億增長至35.33萬億。預計2017年整體交易規模將保持超過100%的增長速度,達到75萬億。
市場的迅速擴容也讓線下場景的爭奪更為激烈。近幾年來,從外賣市場的O2O大戰,出行市場的打車軟件、共享單車,再到零售領域商超、社區便利店,最終以各個中小商家作為目標,移動支付的線下場景已經基本覆蓋人們的衣食住行。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在傳統線下場景已被深挖殆盡的市場環境下,移動支付的場景構建體系會向以公共出行為代表的公共設施和商業設施方向繼續延伸,而此類場景的普遍共性是小額高頻高粘性。
而騰訊移動支付的發展邏輯,恰好是圍繞著高頻高粘性小額場景,為用戶提供普惠的移動支付體驗。
具體而言,微信支付圍繞用戶小額高頻的典型場景,拓展了大量的線上(如話費充值、信用卡還款)和線下(如打車、外賣、超市、便利店等)應用,致力于無現金日,進一步提升了微信支付的用戶數量和粘性。
實際上,騰訊移動支付得以高速擴張的原因,也是如此。
據艾瑞咨詢公布的數據,從2015Q1到2017Q1,財付通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79.97%,支付寶是181.85%;其中2016Q1,財付通較2015Q1同比增長率一度高達778.96%。
和所有產品一樣,微信支付上線初期也遇到了冷啟動問題。而微信紅包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化解了這種尷尬。
微信支付圍繞用戶小額高頻的典型場景,拓展了大量的線上(如話費充值、信用卡還款)和線下(如打車、外賣、超市、便利店等)應用,為廣泛的線上線下消費場景提供快捷無縫的體驗,并通過與代理商合作及簡化商戶接入流程來提高商戶滲透率。
近年來,騰訊積極布局互聯網金融領域,憑借其開放、連接的金融理念,互聯網金融作為騰訊“兩個半”戰略中的“半個”,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2017年8月16日,騰訊公布了2017Q2財報。財報顯示,騰訊的各項業務板塊實現全面超預期快速增長。在這其中,其他業務收入為97億元,同比增長177%,環比增長28%。
據財報分析,騰訊的其他業務錄得177%的收入同比增長主要受支付相關服務及云服務增長所推動。
用戶是應用場景拓展的基礎,在線下消費場景已經被挖掘殆盡,騰訊憑借自身龐大的用戶基數撬動更多的高頻高粘性的普惠場景。
以上就是新三板財經,更多財經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乘車碼進駐華東第一城 騰訊繼續深入拓展線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