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財經:一路走來,新三板承載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我為什么要來新三板?“
”第一,為企業融資;第二,經濟不好做,找人抱團,最好能把公司賣掉”張老板說。
新三板就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企業想進來,里面的企業想出去。
張老板是一家已經來了新三板近一年的企業家,40多歲已經創業近10年,在這10年,作為一家實體經濟產業又是當地縣城的支柱企業,張老板一時好不風光。可面對互聯網沖擊的浪潮,實體經濟的寒冬也慢慢來臨,企業想轉型,苦于沒有資金。
這時,政府和資本找到了他。
政府:“掛牌新三板,我這有利好政策。”
資本:“我出錢,條件是掛牌新三板,業績要對賭。 ”
迫于轉型經濟壓力,張老板選擇了新三板,開啟了資本市場的布局。
他至今都還記得,在舉行完掛牌儀式的當天,在金融街離股轉系統中心不到500米的威斯汀大酒店舉辦了慶功宴。酒過三巡,在賓客的歡笑和吹捧下,透過這高傲的高腳杯,仿佛看見一個傳統巨頭迅速成長。好景不長,在掛牌后的第一輪融資發行中,就以失敗結尾。
張老板站在公司的落地窗前,迷茫了。
新三板,從2001年3月份算起的話,也有16年的時光。這十六年,迎來過高潮,A股資金的外溢使得新三板這個新興市場成為了外溢資本的主戰場,資金面臨著搶不到票的局面,企業坐著等待資本上門,這樣的光景持續了近一年;繁華過后的現在,新三板卻迎來了漫長的低谷期,我們眼睜睜的看著做市指數從1000的基點爬升至2673.17點耗時僅僅4個月的時間,后又耗時兩年的時間跌回千點左右。
短暫的繁榮過后,便是新三板上遺留的一地雞毛,降門檻、公募入場、私募做市、三類股東、做市制度、200股東人數、烏龍指、大宗交易、競價交易….說好的未來都沒來。
在2017年3月9日上午,寧波水表出現兩筆1970元/股的協議成交,這與公司當時的股價20元左右/股相差甚遠。有消息稱,投資者打算以每股19.7元的價格買入寧波水表2000股,但不小心將交易價格敲入成為1970元,隨后被交易對手迅速點擊成交。依此計算,在上述交易中投資者投入394萬元買入原本價格僅為3.94萬元的股票,凈虧高達390萬元,而這也成了新三板成交價最高的一起“烏龍指”事件。
烏龍指事件淡化后,降門檻事件又再次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