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混改的行業
讓我們把目光再聚焦回新三板市場,通過聯通混改成功的啟示,一起再來發掘一下新三板上有哪些行業的國企更有可能實施混改的。
(1)與電信業情況相似的行業
聯通所屬的電信業具有幾點特征,一是屬于壟斷性競爭行業,但是受國家管控,導致出入門檻較高,而移動、聯通、電信又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規模,導致其他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二是隨著時代發展,運營商、設備商、服務商越來越多,市場選擇面也越來越廣,這時候再單純依靠政府控制已經有些力不從心,引入民營資本實現市場化是大勢所趨,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才能保住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將其放到新三板上來同樣適用,那些與電信業一樣處于壟斷性競爭甚至是寡頭壟斷的行業以及市場化需求強烈的行業在未來最有可能成為混改的先行者。比如鋼鐵等產能過剩的行業,通過混改引入市場化的思路可能更有利于緩解這一問題。
(2)國家文件、政策重點關注行業
針對國有企業混改,國務院重點提到了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通信、軍工等7大行業,這七大行業也都屬于產能過剩或者是國家絕對控制的壟斷行業。
針對這七大領域率先提出混改出于幾點考慮:
一是去產能,電力行業和鋼鐵行業一樣同屬產能過剩行業,而電力行業由于一直是國家控制,所以在國內一直是說一不二的,引入混改機制不但可以去除當前剩余的產能,還可以提升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是在國家控制性強的行業注入市場活力,促進行業發展。鐵路、民航等行業主要受國家控制,尤其是鐵路一直以來都只有鐵總一家公司,雖然獨占整個市場但是收益并不理想,甚至還有點慘淡。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混改這條路,開拓企業運營的思路和眼界,改變企業現在存在的一些問題,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行業都會起到脫胎換骨的作用。
新三板上有可能混改的企業
(1)新三板上央企概述
目前新三板上共有國企426家,其中地方國企361家,中央國企65家。從數量來看,地方國企遠多于央企,在混改浪潮下,地方國企將成為主力軍。
從區域分布來看,江蘇、廣東、北京占據了前三的位置,國企數量占比都超過了10%。從行業分布來看,制造業遠多于其它行業,最熱門的三大行業仍然是制造業、信息和金融,國企在追逐熱點方面與民營企業沒什么兩樣。
作為地方國企,同時又是制造業的*ST愛富在停牌近15個月之后,于8月4日公布新修訂的重組方案后復牌。
根據*ST愛富最新修訂的重組方案,公司擬以支付現金方式收購奧威亞100%股權,并將其持有的三愛富索爾維等六家公司的部分股權和氟化工相關的部分資產出售給上海華誼、新材料科技、氟源新材料。同時,本次重組之前,公司控股股東上海華誼(集團)公司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擬將其所持有的三愛富20%的股權轉讓給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公司,股份轉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東將由上海華誼變更為中國文發,公司實際控制人將由上海市國資委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
作為地方國企混改成功的案例,*ST愛富開了個好頭,和聯通混改不同,*ST愛富是央企和民企共同參與,不單單引入了民營資本,還將控制權移交中央,這樣也減輕了地方對于企業的管理壓力,不但調動了地方以及民企參與國企改革的積極性,在財務層面上也對改善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能力起到了推動作用,更有利于企業提升對抗風險的能力。
業績上看,2016年新三板國企總營業收入達1,493.05億元,凈利潤總額78.82億元,平均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3.50億元和1,850.14萬元。從業績表現來看,這些國企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426家企業中有326家2016年實現了盈利,84家虧損,盈利公司中有20家凈利潤達到億元級別,虧損公司中也有4家巨虧1億元以上。
我們對這20家盈利過億的企業以及27家虧損過千萬的企業進行匯總發現,20家盈利公司中,金融業6家、制造業3家、信息業4家,其它如能源、建筑、農業、文化、租賃、批發零售等行業分別有一家。另外在27家虧損企業中,制造業13家、建筑業3家、金融和信息業分別只有1家和兩家,制造業的前景不容樂觀。
結合制造業轉型來看,混改對于制造業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相比之下,金融行業以其超強的盈利能力自成一派,在混改中暫時還排不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