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股東”一事對新三板市場參與者來說恐怕聽得耳朵都要起了繭。但沒辦法,“三類股東”問題一天不解決,這個事情就會被市場各方一直念叨下去。
如今“三類股東”已成了新三板市場信息的流量王,有市場人士調侃,“三類股東”問題苦了機構,苦了企業,卻火了一些意見領袖。
而8月2日晚間,多家攜帶“三類股東”擬IPO企業完成預披露更新一事,毫無懸念的讓市場再度圍繞“三類股東”沸騰起來。
但高興歸高興,核心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監管層依然沒有給出清晰的解決方案或監管態度。
市場上便有人猜,反饋的問題里已經明確指向“三類股東”了,證監會更新了相關企業的預披露材料就是認可了企業及其保薦機構的回復,因此三類股東不再是問題。
也有人認為,預披露更新只是IPO流程里的一小步,不能看作是“三類股東”問題得到解決的一大步。
要筆者說,三類股東問題的解決不能靠猜。
市場參與各方均是利益相關方,“三類股東”問題的解決與利益緊密相關。但監管層遲遲不給明確答復,大家也只有猜這一條路。
積極的來看,監管層已經從不承認“三類股東”問題,過渡到了“相關問題仍在研究”。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一項讓各種市場參與主體都如鯁在喉的問題,不論怎言都應該盡早理順,妥善解決,這也是監管層的應盡之責。
而如今的新三板市場,政策紅利遲遲不能釋放,做市制度定位不清晰,如果連跨市場套利的機會都被剝奪,那么很有可能將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無論如何,筆者還是希望“三類股東”問題早日守得云開見月明,屆時市場不用再猜,照章辦事即可,無論是清理還是不清理,不確定性才是最大的成本。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