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知識的碎片化從來是知識生產的一種形態
只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它變得更加具有了侵略性。
而對知識付費的質疑,更是無厘頭的,從孔夫子接受冷臘肉開始,知識就具備了商品的屬性,問題是,新工具狀態下的付費型知識,應該如何存在及優化。
上個月,國內最大的知識付費SaaS平臺小鵝通公布了一個數據,在過去的兩年里,通過該平臺上線的知識付費產品約350萬個。
聽到這個數據,我心中一凜。當今中國每年的圖書發行量約30萬種,其中新書量約8萬種。也就是說,兩年的知識付費產品生產量,約等于40年的圖書編發量。
顯然,知識的生產和消費,在擺脫了牌照制的約束后,得到了雜花亂眼般的發展,而它也正在成為中國新中產的生活方式之一。
在某些人看來,這350萬個知識付費產品都是碎片化的產物,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它則已經是體系化的。
譬如,“如何做好PPT”,講述人用20節課時/10分鐘,來講授這個知識點,我不敢稱之為“碎片”。
而如果說,人們用碎片的時間——比如坐地鐵、喝咖啡、等候約會,來學習這些知識,那倒是正在發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