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業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轉移。現代化大規模生產的起點是工業革命之后的英國,然后轉移到了美國。美國的經濟發展起來之后,也面臨成本過高的問題。
為了降低成本,全球制造業出現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轉移,于是東亞四小龍接過接力棒,登上歷史舞臺,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日本和韓國,接二連三引爆工業革命,經濟都出現了迅速騰飛。
然后,全球制造業第三次也是史詩級別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中國。那么很自然,參照前兩次的規律,大家會問,成本上去了之后,制造業還會不會再次轉移。
我們的答案是不會,這就是最后一站。
兩個關鍵原因,第一,制造業的轉移,都需要一個巨大而暢通無阻的市場給你冷啟動。它可以是國內市場,也可以是國際市場,關鍵問題是必須是大市場才能冷啟動。
怎么理解冷啟動?比如,建一座化工廠,500萬噸的產能、建一座手機的流水線,年產能上億,如果你是一個小市場,請問你賣給誰呢?如果沒有大市場,就沒辦法支撐巨額投資進行冷啟動。沒有巨額投資,就不可能有規模效應,沒有規模效應,就不可能降低成本。降成本的訣竅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超級巨大的規模效應。
在今天,已經沒有誰,擁有巨大的內部市場,以及快速接入國際貿易的機會了,因此,不能冷啟動,就沒有后面的轉移(毛衣戰已封鎖了當年像東亞四小龍借國際市場冷啟動崛起的機會)
第二個關鍵原因,制造業需要勞動力。尤其今天的科技產品,需要極為精細的勞動分工,一個零部件,需要分解為很多不同的流程和環節,它可不是說只要人多、便宜就能搞得定的。
那么,這種精細化分工所需要的勞動力哪里來呢?有人說,提高勞動力素質,興辦學校,搞教育啊。其實根本不是,恰好反過來了。只有先擁有了投資巨大的規模化工廠,才能帶來無比精細化的勞動分工,而在精細化勞動分工之下,經過實踐訓練出來的勞動力,才擁有全球最強大的產能。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印度和越南的勞動力更便宜,但是水果手機為什么不去那里投資設廠呢?最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精細化分工帶來的超高良品率的勞動力,是別人模仿不了的競爭優勢。
然而更加關鍵的是,作為制造業,可不是說,你蓋一座工廠,然后就可以開始干活了,哪有那么簡單,那是劇院不是工廠。工廠需要的是方圓幾公里內,就配套好的倉庫、交通網絡,基礎設施,上下游供應鏈,以最迅捷的效率,配合工廠完成整套流程。這里面的訣竅,是供應鏈網絡。
大家都知道,我們看投資的時候,目前看到的最強競爭優勢就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缺了一塊,就無法運轉,但厲害之處在于,網絡一旦搭建完成,別人就很難插足進來。
因此,制造業的工廠即使可以轉移,但是供應鏈網絡、精細化分工之下的勞動力,是無法轉移的,這就叫競爭優勢,也就是做別人根本做不到的事。
那么以上,是我們的一個推論,既然談的是未來的事,那我們如何去驗證呢?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去看投資者預期。
美國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依靠生產手機達到萬億美元市值,說是一個美國產品,但是它組裝和制造都在中國,最關鍵的是,從攝像頭、激光雕刻、連接器、揚聲器、模組、機殼等無數零配件,來自于中國供應鏈。
因此,這家公司的勝利,本質上是依賴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勝利,也是中國供應鏈的勝利。一萬億美元,巴菲特和海量全球投資者,看似是把票投給了這家公司,但其實,也是把票投給了偉大的中國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