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只投文化商人、不投文化人。
隨著對影視公司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我開始慢慢做總結,投資的本質是低買高賣,關鍵就是要找到好公司,好公司的判斷有兩點:一是好的商業模式,二是好的團隊。
商業模式就是說它怎么掙錢:是掙消費者的錢?還是掙機構的錢?還是政府的錢?比如說原來有很多人,特別是辦什么心連心晚會的公司,他們本質上掙的就是政府的錢,“國八條”一來全死了,最好的商業模式自然是對消費者或者是對機構的,當然這里面還要考慮競爭門檻,那就不同的商業模式就有不同。
在文化類企業投資中,創始人特別重要,我投的時候有一個重要指標,那就是只投文化商人、不投文化人。
文化人被情懷所限制,以自我為中心。比如,有些知名導演就屬于文化人,拍了個電影票房很低,就感覺是中國老百姓的素質很差。當它的商業化失敗的時候,他不是怪自己,而是觀眾,是這一屆客戶不行。
張晨(開心麻花董事長)就不會這么說,每一場開心麻花的話劇結束后,都會有觀眾遞條子說這個段子應該這么改,這個東西應該那么干。開心麻花的編劇們全是虛心接受,這就是商人,消費者不拿工資,主動參與創作,就應該要尊重觀眾。
商人是有成本意識的,每做一個東西都要控制成本,然后追求銷售收入和利潤。長城影視董事長就是這樣,他做的電視劇道具和服裝都非常節約,但是毫不影響它的收視率。其實就算在服裝上多花一點,到了電視屏幕上根本看不出來。
在中國100個影視公司中,董事長是商人的我估計不超過5個,大多數影視公司董事長老板都是文化人,這樣的企業我不會投。
另外,從大的投資方向上來說,就是不追風口,尋找價值投資標的。
我覺得大多數人投資都非常膚淺的,他們叫追風口。比如AI、人工智能就很熱鬧,但是現在投進去三年之后,這就不是風口。越多人投的時候,越要悠著點,倒不是說這不是好公司,但至少沒有好價格。
我就在沒人追的時候,敢于下注,耐住寂寞,安安靜靜地等著,相當于把翅膀準備好,等著風口來。
三、現在的體育行業,就是5-7年前的影視行業
我現在已經越來越少投影視,而且最近兩三年幾乎已經不投。太貴了,回報率太低。
從2015年起我就往大文化方向投資,在所有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行業,影視只是其中之一而已,還有體育、教育、旅游、奢侈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