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山龍形成會計差錯的原因主要是收入跨期,即將2008年業績提前計入了2007年,并且調整幅度很大,尤其是凈利潤調整幅度已超過40%,內控制度明顯不夠規范。
去年11月被否的北京信諾傳播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諾傳播”)也因會計政策調整折戟IPO。
信諾傳播主營品牌傳播和活動傳播,公司在《關于做好相關項目發審委會議準備工作的函》的意見回復中表示擬調整收入確認原則及將部分銷售費用轉入成本。
若按照此兩處調整,信諾傳播的營業成本、銷售費用和毛利率將產生重大變化。2013年-2016年上半年涉及的5個報告期,其營業成本變動比例均超過10%,銷售費用變動比例超過80%,毛利率變動比例在8.5%左右。
如此大的會計調整自然引起發審委注意,發審委要求信諾傳播說明作出會計調整的原因和合理性,是否符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第23條、24條和47條的規定。
以上兩個被否案例的背后其實都是內控制度的完善性問題,而內控缺陷則可以上升到“發行人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和“發行人內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被有效執行”的發行條件。
IPO否決率上升
IPO審核接近“快進快出”的態勢,目前非貧困地區企業的IPO審核周期最快已突破八個月,不過在IPO發行常態化的同時,審核標準也愈趨嚴格。
今年前三季度,證監會合計審核了586家公司的首發申請,516家獲通過,9家暫緩表決,5家取消審核,56家未獲通過,IPO發審否決率由去年同期的6.17%上升到9.56%。
從板塊上來看,56家被否企業中,14家屬于滬深主板,8家屬于中小板,34家屬于創業板,財務規范性、可持續經營能力、關聯交易以及上文所說的內控制度有效性等是擬IPO企業的主要攔路虎。
節前證監會公示的“大發審委”委員名單也從側面印證IPO審核標準只會越來越嚴。
據了解,本次公示的63名委員過半來自監管系統,有業內人士認為此舉體現了監管層對IPO從嚴審核的態度,對于企圖通過財務造假蒙混過關的企業能起到震懾作用。
以上就是新三板概念,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收藏!德恒律所合伙人:新三板轉板IPO的十點特殊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