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三板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劉平安指出,中小型企業融資需求強勁,市場發展速度太快,所以會伴隨著制度供給跟不上和市場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但任何市場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其分析認為,新三板未來制度安排或這要圍繞五大層次展開。
其一,創新證券發行制度。在市場再分層的基礎上,實行完全市場化的證券發行制度。
其二,調整市場準入制度,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調整企業掛牌的市場準入門檻,鼓勵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進入新三板;調整投資人適當性管理制度,平衡市場供需結構;調整交易所市場主辦券商的特許經營制度,向交易所市場以外開放,重新發放主辦券商牌照。
其三,完善市場交易制度,包括推出大宗交易制度;完善做市商交易制度,盡快讓非券商成為做市商;在市場分層基礎上,推出競價交易制度等繁密干。
其四,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包括推出市場化、常態化的退市制度;擇時推出“轉板”制度;以市場分層為切入點,為差異化制度管理提供基礎性制度安排等方面。
五是強化市場監管,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包括加大違規主體的法律責任;及時推出差異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在新三板試行集體訴訟制度等方面。
劉平安是在9月3日出席中國新三板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做出上述分析的。同日發布的《中國新三板創新與發展報告(2017)》藍皮書認為,中國新三板市場的制度建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其中股轉系統成立之前是新三板的試點階段,此階段屬于非市場化的制度安排;2012年9月成立股轉系統到2016年6月實施市場分層管理制度之前,此階段是市場化制度框架的初步形成階段;以2016年6月實施市場分層管理制度為標志,新三板進入市場化制度的完善階段。因此,制度供給也相應地由第二階段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轉到第三階段的“差異化制度”安排,新三板的發展戰略也應該由第二階段的“規模速度型”進入到第三階段的“質量效率型”,即以差異化制度安排為核心,提升市場質量,改善市場流動性,優化市場資源配置。
劉平安認為,經歷這三個階段后,未來新三板將走向一個通向國際化、市場化的資本市場。在此期間,新三板市場也將實現從基礎性制度向差異化制度安排的演變。
全國股轉系統副總經理張梅9月3日在論壇上表示,整體來看,新三板目前已經形成5方面的制度特色:獨立市場清晰明確;市場化審查公開透明;投資者準入堅持高標準;市場服務差異化探索;市場監管嚴格自律。
而對于目前存在的新三板市場股票交易不活躍等方面的問題,劉平安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現在新三板市場與五年設立之初相比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我們在制度設計、新三板企業的服務上沒有及時跟上。“面對香港‘創業板’有可能后來居上等新問題,新三板需要避免跌進‘塔西佗陷阱’。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相信市場、制度、創新的力量和政府的能力。”(原標題:劉平安:新三板未來制度安排有望圍繞五層次展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