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概念 巴曙松:新三板良好起步,成長空間巨大
在促進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方面,新三板近年來表現出巨大的活力。
我想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來說下這個問題,一般來說,新三板的市場參與者可以分為:企業,中介機構、監管機構和投資者。
下面就從各個市場參與者的角度來進行具體分析:
從企業角度來看,一方面截止2017年8月18日,新三板的掛牌公司數量為11,523家,在審企業有410家,也就是說已經遞交申請材料的公司和已掛牌的新三板公司數量接近12000家。這個數量遠超中國滬深兩地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數量。另一方面,2017年7月新增掛牌公司的家數較2016年同期環比減少142.86%,同比減少0.27%。也就是說2017年7月新三板上的掛牌公司摘牌數量超過了同期新增掛牌公司家數,期末的掛牌公司家數也是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2017年1月至7月,新三板公司的摘牌數量為148家。新三板摘牌的原因主要有:轉戰IPO,被收購或被吸收合并和主動摘牌。
目前從市場反饋看,部分新三板掛牌公司由于自身的流動性受限,融資功能也有限,與此相對比的是IPO迎來了審核和發行速度的加快,加之資本對IPO退出的偏好,因此一些具備一定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的掛牌公司便開始轉戰IPO,按照股轉系統的業務規則,中國證監會核準其公開發行股票并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證券交易所同意其股票上市的掛牌公司需要向股轉申請終止掛牌,截止2017年8月18日,已有21家掛牌公司由于轉板在新三板終止掛牌。
同時,由于目前IPO審核對“三類股東(資產管理計劃、契約型基金和信托計劃)”政策暫時不明,實務中新三板審計和IPO審計的尺度把握也不完全一致,容易出現IPO申報時信息披露與在股轉系統披露的不一致,因此不少有擬IPO意向的掛牌公司開始申請主動摘牌。截至2017年8月18日整個新三板上正在接受IPO輔導的公司有567家,已在證監會網站披露IPO首次公開發行材料的掛牌公司有146家。截至2017年8月17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615家,其中,已過會45家,未過會570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534家,中止審查企業36家。也就是說目前IPO排隊待審的企業中新三板掛牌公司占比超過25%,透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預計未來許多優秀的上市公司都是來源于新三板。
除了IPO的因素外,新三板市場發展至今的另一個明顯變化是,監管逐步趨嚴。根據《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對新三板的公司和相關信息披露義務人實行自律管理,中國證監會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對公眾公司進行持續監管。
2017年1月1日至8月18日,股轉系統已開具針對掛牌公司及其相關責任主體的罰單530張,證監會及其36家派出機構開具的關于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行政監管措施罰單為88張。2016年新三板市場的監管重點是投資者適當性、關聯方資金占用、違規擔保;2017年股轉系統對推薦掛牌的盡職調查、持續督導期間的信息披露和做市業務的規范性均表明了從嚴監管的趨勢。
一方面掛牌公司在新三板上流動性受限,融資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為維持公眾公司的身份,每年除了需要支付中介機構費用(必須支付的就有主辦券商持續督導費、會計師事務所年報審計費和律師的股東大會鑒證費),相應的合規成本(依法納稅、依法繳納員工社保公積金等)也明顯增加。因此出現掛牌公司申請主動摘牌或者是以不按期披露年度報告等方式被股轉摘牌。截至2017年8月18日,主動申請終止掛牌的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為237家。
除了以上兩個因素外,第三個導致掛牌公司摘牌的因素是并購重組。截止2017年8月18日,已有9家新三板公司由于被上市公司收購,收購后出于自身需要,主動申請摘牌。掛牌公司在新三板掛牌后,相應的知名度上升,上市公司出于不同的戰略發展需要,就從新三板公司中選擇標的,截至目前,已有約200家新三板掛牌公司披露了與上市公司的收購交易詳情。
綜上所述,從掛牌主體的角度來看,新三板目前推薦掛牌的節奏基于市場合理的原因有一定放慢,同時新三板中擬轉戰IPO的公司家數增加,發生并購重組的家數增加,此外,由于監管環境趨嚴或是自身發展需要,主動申請摘牌的家數也出現增加。但即使如此,新三板依然是有巨大發展空間的市場。
從中介機構角度來看,新三板的參與中介機構有主辦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其他證券服務機構(主要是評估機構)。 其中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在推薦掛牌環節需要出具審計報告、法律意見書;掛牌后每年至少需要出具年度審計報告和年度股東大會的法律意見書;對于并購重組業務,這兩家中介機構也會參與并出具相應的審計報告和法律意見書;部分投資者在參與掛牌公司的定向發行時,也會聘請律師和會計師進行盡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