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曲線上市失敗 錯過新三板黃金時期
在券商世界,湘財證券絕對算是老前輩,而現在老前輩被新同志甩開好幾條街,與其歷史沿革有關系。
湘財證券創辦于1993年,曾創造業內多個第一,比如,首家被核準為全國性綜合類證券公司,中國證券業唯一擁有兩張合資牌照的券商等等。
2003年,湘財證券進入鼎盛時期,凈資本進入行業前十,營收凈利均排名首位。
然而好景不長,湘財證券在2004年因自營陷入巨虧,負債高達54億元,隨后兩年都沒有改善現狀,優質資產不得不相繼出售,湘財證券實控人陳學榮開始尋求破局。
2007年,新湖集團通過增資擴股向湘財證券注入3.4億元現金,獲得10%的股權。并在此后多次注資,最終通過新湖控股和新湖中寶合計持有湘財證券74.59%的股權。以資本運作見長的新湖集團開始操刀湘財證券上市之路。
1、2011年3月底,湘財證券與財富證券籌劃吸收合并,謀求以現金收購財富證券33%以上股權,然后通過換股吸收合并其他股東股權登陸A股市場。但雙方在付款方式等具體操作層面陷入僵持,并購計劃無疾而終。
2、湘財證券于2014年1月24日掛牌新三板。2015年1月23日,上市公司大智慧擬通過現金加股權的方式收購湘財證券100%股份,作價85億元,大智慧股價3個月內整整翻了4倍。
但4月30日,大智慧因信息披露涉嫌違反證券法律規定,遭證監會立案調查;5月,受立案調查影響,該重組案被迫中止;2016年3月8日,重組案宣告終止。
對于湘財證券來說,不僅“互聯網+券商”夢碎了,停牌一年半也錯過了新三板2015年定增市場火爆時期,也是券商瘋狂補充凈資本的黃金時期。2015年4月,聯訊證券在新三板上成功募資27.9億元。
湘財證券在掛牌期間出現的問題也不少,據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至今,湘財證券因內控問題被股轉、證監會等處罰的次數超過了4次。
湘財證券IPO,黃偉十年浮盈超兩倍
湘財證券路在何方?在2016年財報中或能找到答案。
1、資本金規模仍是決定湘財證券發展的根本問題,將通過各類資本擴充手段和融資手段增強資本實力;
2、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經紀業務轉型;
3、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目前正籌備設立公募基金子公司;
4、子公司金泰富開展戰略并購業務。2017年中報顯示,新增投資上海精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傲基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均屬于電商。
除此之外,湘財證券也在資本市場尋求突破。繼兩次沖刺A股失敗后,湘財證券這次選擇了IPO。
2017年2月9日,湘財證券開始接受上市輔導。按照上市券商2016年靜態PE平均值30倍來算,一旦湘財證券成功登陸A股市場,整體市值或達127.93億元。
這就意味著,實控人黃偉通過新湖控股和新湖中寶合計間接持有湘財證券74.59%的股權,持股市值可能達到95.42億元。10年的時間,黃偉賬面浮盈或達2.5倍,回報率并不高。
就目前來看,湘財證券掛牌期間頻遭處罰可能會給其IPO帶來阻礙。更重要的是,監管函可能還會導致湘財證券評級下降,大致有幾個影響:
1、直接影響其風險準備金規模要求,及繳納的投資者保護基金比例;
2、在新的評級體系下,業務資格與評級結果掛鉤的,評級下降將對后續申請業務種類、網點開設、發行上市等業務造成重大影響;
3、評價等級還對券商以自有資金進行股票回購交易規模進行限制,分類評價結果為A、B、C類的券商自有資金融資余額分別不得超過凈資本的150%、100%和50%,直接影響湘財證券自營、信用交易等業務開展。
這就意味著,評級下降可能對湘財證券未來經營目標造成重大影響。對于券商來說,凈資本規模以及風控能力將成為驅動發展重要因素,評級結果對經營的影響仍在進一步加強,湘財證券想要翻盤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以上就是新三板最新消息,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湘財證券拋出20億定增計劃 我們發現了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