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值較去年同期減少1000萬
新三板公司抗風險能力弱
這樣的成績與2016年半年報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僅從凈利潤均值這個角度來看,今年上半年凈利TOP10企業的均值是3213.08萬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值達到4313.58萬元,跌去了25%。
這還只是上榜的企業,有很多沒有上榜的企業更慘,基美影業半年凈虧超過2億,虧損幅度比上年進一步擴大;郭敬明入股的和力辰光今年凈虧3000多萬,而去年還能夠實現很好盈利,同和力辰光一樣情況的企業還有陳魯豫入股的能量傳播、票務龍頭永樂文化等。
為什么新三板上的大部分影視公司齊刷刷的業績出現下滑或者虧損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今年上半年影視行業行情不好,不僅僅是電影領域,即便被認為是更為保險的電視劇領域也是如此,情況都不好,大家都在熬著。
對于主板上市公司而言,底子厚、盤子大,業務更多元一些,因此抵抗風險的能力強一些,現在很多主板公司都把投資收益算作一項主營業務,典型的如華誼,它的很多凈利潤并非來自主營業務,而是其他收入。
而新三板公司底子薄、盤子小,業務更為單一,大部分公司依靠一兩個藝人或者一兩個作品撐著,本身發展風險就大,再遇上整個行業性的周期性風險,疊加效應會擊倒一批新三板上的中小企業。
困難之下的逃離眾生相
行業繁榮的時候,大家都顯得生機勃勃的,但是當行業不好的時候,當遇上新三板流動性幾乎凍結的時候,影視公司就如人一樣,開始顯現出眾生相。
前一段時間被刷屏的盛天傳媒破產摘牌就是一例。這家出品過《馬大帥》系列電視劇的公司,在掛牌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出現股東與管理層撕X、項目投資失利、老板轉移資產、被股轉系統點名批評違規等,最終的結局就是摘牌。
雖然這家公司擁有葛優、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和橫店集團這樣名人或者有實力的股東,但仍然阻擋不了其慘淡的結局。
有經營不善被動摘牌的企業,也有經營得好但是主動申請摘牌的影視公司。曾經出品過《蝸居》《心術》《女不強大天不容》的業內知名公司耀客傳媒就在今年初向股轉系統申請終止掛牌新三板。
目前股轉系統掛牌公司中已經查不到耀客傳媒的相關信息,因此耀客傳媒的摘牌行動已經成功,關于其下一步是被并購還是獨立IPO也暫不清楚,但是其摘牌前剛被騰訊增資。
這種都是公司性質的摘牌,更多的還是小規模團隊的撤離。
業內一家知名營銷公司的子公司整個團隊都出走,換一種方式重新經營自己的業務,而給出的理由很簡單:新三板帶來的弊大于利,兩相權衡之下只能取舍。(原標題:新三板影視公司半年報:大面積虧損 楊冪稱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