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結構當中要去杠桿,國民經濟的負債率太高要去杠桿,企業的負債率太高要去杠桿,有些地方局部地方政府的債務比較高,要去杠桿。那么這個去杠桿里邊,同樣的債務規模下,如果企業資本金增加了,這個社會的股權增加了,那么負債率就會下降,債務問題杠桿問題就會緩解。所以去杠桿,企業也好、政府的債務平臺也好、平臺公司也好,要加資本,要補充資本,要增加企業資本的市場化補充的制度安排,不是靠我們一個一個去救活補資本,而是市場化資本補充機制,把這個機制搞起來,資本負債率就會下降,資本就會擴張。
比如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在40%左右,中國企業資產負債率在70%左右,全社會的。所以美國企業的債務總量在GDP里邊只占60%不到,中國企業的債務占了GDP的150%,這個債務就很高。原因就是中國企業不管民營還是國有,負債率很高資本金很小,就算大家說的萬達、恒大,號稱有八千億總資產,但八千億總資產中恒大差不多有七千多億債務,如果把債務跟資產抵消,凈資本一千億都不到,如果房地產跌下,他就壞賬了,房地產土地不斷上升,那當然還可以活下去。萬達也如此,萬達也是一年三千億銷售值的公司,聽起來也是很龐大,債務也是很高的。講這些就是說明中國的企業不管大的小的,總的負債率都比較高。
要把負債率降下去擴大資本,最重要的市場化制度是資本市場制度、股票市場制度。不是我們政府看著這個企業資本金不夠了給他一些財政補助或者這幫點忙,那幫點忙,沒用,應該是一個市場化的資本補充制度,就是上市公司,就是股票市場。股票市場當然不僅是一種市場,它有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比如說我們的A股,A股下面有創業板或者有OTC板,美國股票市場有三板、四板等等,但不管哪一種市場都是補充資本金的市場。
大家有時候埋怨,中國的股市好像就是補不了資本金。從90年代到新世紀的十年再到現在27年的股票市場,每次發行新股,發半年一年就被抽血了,股市就趴下來了,趴下來了股民怨聲載道,指數跌了百分之二十、三十或者四十,政府部門受于壓力也就停發、緩發,停半年一年兩年又開始發,發了半年一年惡性循環又來一遍,這樣這十幾年發新股發了十來次,也停發緩發了十次以上,最近這半年大家又看到停發緩發。有說上市公司籌資天經地義,上市公司如果沒有籌資功能沒有IPO上市,資本市場還有什么意義呢。還有說維護股市穩定,維護股民利益也是天經地義。其實兩邊說的都不對,沒抓住要害。任何一個股市資本市場不能只吃不拉,只進不出,一定死亡,一定憋死。
中國股市的要害是十年二十年直到現在27年,還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垃圾股企業退市機制。比如美國的股市2008年的時候道瓊斯指數幾百個指數對應的紐交所的全部股票,有近三千個,現在紐交所全部的上市公司企業數比2008年還少一點。說明什么,說明他每年退市也有三四百家甚至四五百家,這個退市退出去的是什么,一定是市盈率很高的企業。資本的利潤率1%,那市盈率就是100倍,如果0.1%市盈率就是1000倍,所以市盈率越高,企業越垃圾越沒效益。如果這個地方一共兩千個,每年進去三百個出來三百個,差的三百個出來,好的三百個進去,這一鍋菜總是越煮越好,所以美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從2008年掉到6000多點,現在是22000點。美國人都富了,美國股市市值從2008年掉下來的時候是12萬億美元,現在是20多萬億美元,美國股市增長了10萬億。
我們20年來可能只退了一兩個,反正不超過十個,在這種情況下,幾百倍市盈率的多年虧損的在里邊趴著,長期待在股市里趴著,新的不斷進去,那么這一鍋湯越煮越沒有味道。所以要解決的就是退市,不解決退市制度,注冊制也是沒用,新股IPO改革上市都是搞不好的。
所以退市就這四種,把這四種堅定不移地制度化,用不著誰來審核,符合條件了到了該退的自己就劃過去了。不會有任何官員我把你退市了,我得罪你了,沒有這個事,這是個制度。只要這件事做好了,注冊制也能出來了,上市公司也可以上市了,所以這件事的關鍵在這里。就是說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不了。我們總是繞道走,不解決這件事,結果總在上市公司該不該上市IPO動腦筋,動了腦筋以后大家就解決不了問題,解決不了問題大家動小腦筋。本來一個企業要上市,發10億,但是怕你發的太多資金被抽走,只允許你發2億,但是過了3年非流通股一大堆,法人股都可以流通,那時候也一樣是股市里邊會有影響。
我講這一段實際上是為了說明要解決資本市場的問題,解決企業資本金的市場化補充機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金融范疇、在資本范疇的最重要的核心的命題,是我們國家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企業,市場化經濟發展到今天這一步,改革開放發展很重要的一個途徑。要解決好這件事,不是簡單的討論注冊制合理不合理,IPO合理不合理,實際上不是解決吃飯的問題,而是要解決退市的問題。
除了這個以外,市場化的監管問題,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中介單位對股市、對上市公司的服務和監督的問題,還有各種資本金、各種買股票入股市的資金的合規性問題,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制度建設中要進一步加強的。如果把這些事都搞好了,那么注冊制條件成熟就可以出來了。注冊制出來,前面講的四種條件也都成熟了,企業市場化的資本補充機制就有了,這個機制有了以后,中國的國民經濟證券化就會加快發展。這個加快發展最終表現為上市公司的市值跟GDP是1比1,這是國民經濟證券化的一個標志指標。
我們國家GDP現在70萬億,上市公司的市值40多萬億,有時候拼命把300個企業上市,上市以后多了一塊市值,但是股市跌了兩百點,結果最后300個企業上市了,企業從3000多個變4000個,市值可能從40多萬億變成30多萬億,指數下跌了,所以這里面很重要的要把這件事解決好。如果我們的上市公司市值跟GDP一樣,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上市公司的企業的資本金大體等于GDP,那么非上市公司的一塊還有資本金,這就說我們工商類的企業、非金融類的企業的資本金,總的資本資產不含債務的股權資產比GDP要多,可能是GDP的1.5倍,如果資本是GDP的1.5倍,債務也是GDP的一點幾倍,資產負債率就是50對50,杠桿就下來了。所以這一塊如果我們搞不上去,只在銀行債務上去杠桿,國民經濟被萎縮了,那也是不行的,那會變成惡性循環的。這是我想講的一部分,有點理論化,實際上跟投融資息息相關。如果這一塊不好,想要解決投融資的問題也解決不了,這是一個宏觀投融資的邏輯。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