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分析】外部環境支持智能制造,推動伺服發展
伺服系統是一種運動控制裝置,包括驅動器和電機,能夠精確地控制機械部件的位置、方位、狀態,是自動化設備的核心。外部環境支持智能制造,其基礎部件伺服系統也將受益。
政策:中長期政策及配套政策持續推動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發展規劃及大量配套政策提出突破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技術,并對相關專精特企業予以支持。
技術:本土企業已能滿足70%-80%市場需求
本土伺服廠商技術水平已經能夠滿足70-80%的應用場景,在這些應用場景中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或接近日系企業水平。此外產品還擁有15%-30%的價格優勢,毛利與國外企業相近甚至更高,說明本土伺服廠商基于技術已擁有一定的定價權。
【下游需求】傳統行業止跌企穩,新興領域拉動需求
伺服系統的傳統下游主要是周期性的基礎生產行業,包括機床、包裝、紡織、塑料等,占比約70%。這些行業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2016年宏觀經濟下滑中止,其需求止跌企穩。
新興領域(電子制造、新能源、醫療器械等)近年發展迅速,設備換代快,資本投入高,如電子制造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幅達29%,是制造業的5倍,因此新興領域對伺服系統的需拉動能力更強。尤其是國內廠商正積極布局的領域,包括機器人(300024)、新能源汽車等,使用自產伺服系統,自給率較高。
【競爭格局】國內空間70億元,本土化率約15%,替代空間大
2016年國內伺服系統空間達70億元,擺脫經濟不景氣帶來的下挫,同比增長14%。歐美日企業有先發優勢,定位于中高端,約占72%。本土廠商約占市場的15%,中低端通用產品已實現量產,中高端正在實現進口替代,逐步提高市占率。
本土廠商技術能滿足的市場遠高于目前市占率,且擁有價格和服務優勢,據此制定了競爭策略:與細分下游廠商合作開發定制化、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并推廣至整個細分領域進行替代。
【投資策略】關注有能力進口替代、涉足新興產業的企業
我們看好掌握自主核心技術、具備規模效應、擁有戰略新興行業先發優勢的優秀企業。利潤=利潤率×市占率×市場容量:在進口替代過程中技術領先的企業將在競爭中保持高利潤率,在此前提下規模較大的企業能有能力開拓市場、提高市占率;新興產業高速發展下,率先布局的企業受益最大。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