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嘻哈包袱鋪,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仍停留在相聲演出,但在上月剛剛結束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嘻哈包袱鋪的班主高曉攀則以導演的身份亮相,并攜帶著嘻哈包袱鋪的電影作品《兄弟,別鬧!》,與其他新生代導演分享創作心得。且除電影外,嘻哈包袱鋪目前還將業務延伸到網劇等領域。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階段像嘻哈包袱鋪這種將旗下業務由演出逐步拓展、跨界到其他行業的情況并不是個例,越來越多的演藝公司紛紛走上“演藝+”的道路,嘗試“演藝+影視”、“演藝+互聯網”、“演藝+旅游”、“演藝+教育”等。其中,已在A股上市或是在新三板掛牌的演藝公司中,超六成公司的2016年年報中均出現其他領域業務為其帶來一定的收入。
相較其他類型的“演藝+”,演藝與旅游的融合似乎相對更為成熟,其中宋城演藝(300144)、云南文化等在旅游演藝領域形成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公司,并保持業績的增長,凈利潤分別同比增加43.1%和51.31%,此外在新三板掛牌的多彩貴州,旗下經營的《多彩貴州風》也歷經了廣場版、劇院版、原生態版、綜藝版直到目前的旅游版,并在2016年實現駐場演出332場,數量為歷年之最,同時借助互聯網,通過o2o運作模式,擴大了散客渠道。除此以外,其他類型“演藝+”也正不斷發展,以丑小鴨為例,該公司現階段正在探索兒童戲劇教育,且經過此前的探索和積累,整理匯編了《兒童戲劇教師指導用書》教材、《兒童教育戲劇教案指導》劇目教案,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免費師資培訓、免費落地指導、免費提供教材的“三免”活動,而在2017年則將逐步進入收費階段。
從業者對此表示,雖然現階段演藝行業愈發受到資本關注,并被認為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具體關注到演藝公司可以發現,仍有不少公司處于營收規模較小或是虧損的情況,且在實現盈利的公司中,有部分則是借助政府補助才能達到盈利,從而保證自身持續經營。為了提振自身業績,演藝公司選擇以演藝為核心,與其他行業跨界融合,尋覓更多利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