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似乎掐準了時間要給大家派發節日紅包,上一次清明節,大家收到的大禮包是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這次,端午前夕的2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據說這次小長假刷爆朋友圈的竟然不再是堵車和美食,而是各種減持新規解讀。因此,在A股還沒開盤前,已經有“朋友圈的股市已漲停”的說法。
此次減持新規被稱為史上最嚴,市場的普遍共識是,大股東、特定股東和董監高等重要股東的減持將出現剎車,A股將出現難得的喘息之機。尤其是在前期市場行情萎靡的情況下,新規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
具體來看,減持新規有利于減輕次新股的解禁壓力,天風證券表示,2016年三季度到2017年一季度是新股發行高峰,這一批次新股對應的1年期解禁壓力。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此前市場對于次新股板塊這方面的擔憂相應會得到緩解,疊加近階段次新股調整較多,因此,次新股將有望迎來反彈機會。
除了減持新規對次新股造成一定的影響外,IPO節奏放緩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5月26日,證監會核準了7家企業的首發申請,籌資總額不超過23億元。此次證監會發布的IPO批文,無論是家數還是籌資金額,都是今年以來最少的一次。證監會放緩IPO的節奏,從超過10家降到7家,對次新股形成一定利好。
對于此番次新股的走勢邏輯,紅刊財經特約作者葉文輝對記者表示,“此前每周10家的高頻次發行使市場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最后在3月底以來引發次新股的集體調整,同時在監管趨嚴下,游資炒作次新的模式受限,因此過去兩個月次新股走的實在坎坷。現在的次新反彈則是兩方面政策的影響,一是每周發行降到了7家,二是減持新規抑制了大小非的壓力。作為超跌明顯的品種,情緒一下子就起來了。”
當然,也有對新規不甚樂觀的看法,紅刊財經特約作者張俊鳴此前曾在本刊撰文表示,減持新規雖然構成大利好,不過可能又是一次“6 24”的歷史重演,即2002年“6 24”前一日日關于停止國有股減持政策頒布,A股大漲后次日上證指數就見頂,并直至2005年6月6日見底才結束漫長的熊市調整。
張俊鳴表示,本次減持新規也極有可能僅僅是“短期利好”,他認為市場機會可能會出現在前期超跌的中小創,以及部分次新股中。這兩類品種在前期的調整中表現較弱,加上市值較小,本身孕育著強烈的超跌反彈的動力。
對于次新股的后市走勢,業界普遍認為,在這一輪板塊行情整體暴跌中,有部分優質的次新股不可避免地遭受“錯殺”。國海證券建議短期可關注超跌次新股反彈帶來的交易性機會。一方面,部分次新股的動態估值已經跌到市盈率為30倍左右的相對合理水平。另一方面,有部分次新股實際已成為國內消費龍頭,未來受益于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升級,這些標的具備中長線投資價值,可重點關注。關于次新股投資策略,長城證券總結了8條優質次新股標的挖掘邏輯:一、前期漲幅較小或者跌幅較大的標的,其股價調整相對充分,且彈性較大;二、換手率高的標的,其不僅交易活躍度高,且該標的已經在交易者之間進行了充分換手,拋壓小,股價上揚的動力更強;三、估值較低的標的,其安全邊際較高,持有風險較小;四、流通市值小的標的,易于匯聚市場資金,從而合力帶動股價上揚;五、業績穩定的標的,經營狀況優良的次新股風險相對較低;六、所處行業為新興產業的標的;七、上市時間較短的次新股,因其還未被市場過度追捧,更值得關注;八、短期內受市場情緒面影響較大、偏離基本面的趨勢較為嚴重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