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年內第十九批IPO批文下發。本次發布的IPO批文有了新的變化,與之前核發10家的慣例相比,本次證監會核發的7家IPO企業,籌資總額不超過23億元。不管是核發家數,還是籌資總額都是年內最低點。不過,統計5月份整體情況,發審委安排審核的企業數量達到了61家(不包括取消審核的3家企業),則是今年以來最多的一個月份。此外,從次新股的走勢看,也是明顯弱于大盤,而且網下打新收益率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打新明顯進入薄利時代。
次新股走勢明顯弱于大盤
縱觀近期次新股走勢,一路下滑。從Wind編制的次新股指數(884189.WI)來看,自2017年3月22日觸及47080.84點的高位以來,一路殺跌至2017年5月25日30935點,創出新低,區間跌幅高達30.76%,而同期上證綜合指數成份的跌幅為2.55%,滬深300指數則上漲了1.82%,可見,次新股指數走勢遠遠弱于大盤走勢。

對此,研究人士向紅刊財經記者分析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和大盤走勢較弱不無關系,另外平均每周10家的IPO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次新股的稀缺性,此外也與證監會對次新股的監管趨嚴也有直接關系。今年4月中旬,證監會表示,要堅決查處次新股交易中“關聯賬戶交替炒作、合力拉抬”等涉嫌操縱市場的違法不當行為,這直接給次新股走勢帶來較大負面影響。
從技術形態看,當前的次新股指數在2017年1月20日的中期行情底部獲得較強的支撐。鑒于市場對前期“金融監管”反應過于激烈(滬指一度跌至3000點左右整數關口),而本輪金融監管也已覆蓋保險、銀行、證券等三大領域,預計后期金融監管將以更為溫和方式進行,對市場沖擊作用不大。次新股指數對“后期金融監管”,如券商資管業務整頓等已基本無反應,預示著次新股板塊風險已充分釋放,后期有望迎來反彈。
網下打新收益率下滑明顯
長期以來,參與新股申購一直屬于無風險市場,所以A股市場的新股申購熱情一直高漲。由于新股發行節奏加快,發行數量增多,網上打新的收益率還是有明顯上升。申萬宏源新股策略組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網上打新平均收益率為41%;2017年一季度,網上收益率也高達56%。但網下打新收益率則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申萬宏源新股策略組首席研究員林瑾向紅刊財經記者出示的一組研究數據表明,2016年新股網下平均收益率為33%;2017年一季度,網下收益率只有12%。
這主要是由于目前新股在平均市值較低的情況下,開板前平均漲停天數及平均漲幅較以前相比有明顯降低,進而使得滬深網下打新平均收益大幅下滑。中金公司5月22日的研究數據表明,最近一個月網下打新收益驟降。研究顯示:4月份各類投資者的年化打新收益率明顯下降,估算A類(公募社保)、B類(保險年金)、C類受限產品(申購市值受產品規模限制,如基金專戶、基金子公司等)、C類非受限產品(個人、一般機構、QFII等)最優規模(1.2億元)下的4月份靜態打新年化收益率分別為9.4%、7.8%、2.1%、2.8%,明顯低于3月份的13.8%、12.5%、3.3%、5.2%。最近一個月新股開板平均漲幅繼續回落,由此前的 246%進一步下降至178%。
4月以來的監管趨嚴及金融去杠桿對二級市場帶來影響,尤其是次新股板塊。178%的平均開板漲幅已經逼近今年1月初160%的最低位水平,明顯低于年初至今 307%的開板漲幅均值(2016 年新股平均開板漲幅為430%)。與此同時,紅刊財經記者統計發現,上市后新股景氣度間隔時間也在縮短。在2016年度,新股未開板漲停板天數平均值為13天,2017年縮短到10天。尤其是近期開板漲停板天數只保持在個位數,這種現象自4月份以來就有顯現,5月份以來更為明顯。比如5月5日上市的恒潤股份、5月15日上市的蘇墾農發只維持了4個漲停板;4月12日上市的利群股份和5月17日上市的秦安股份,只維持了5個漲停板;4月7日上市的潔美科技、4月10日上市的江化微、5月16日上市的雷迪克均只維持了6個漲停板的記錄。同時,記者注意到,最近上海6000萬門檻的日播時尚網下參與投資者數量4900家,較同市場同門檻的鳴志電器(4月18日招股,網下投資者5453家)下降10%左右。
據研究人士分析,投資者數量的下降一方面是受到委外資金被動撤離的影響,另一方面近期網下打新收益的再度下降也降低了部分投資者的參與意愿。目前來看撤離市場的產品類型和年初新股市場波動期間類似,仍以C類的專戶、資管及部分私募中的純打新產品為主。打新產品的撤離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市場資金面尤其是底倉重倉股的表現,近期部分大消費類的強勢股表現不佳(尤其是打新收益率較低的深圳市場),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了打新產品底倉撤離帶來的短期影響。
紅刊財經記者了解到,自打新門檻提高后,網下打新熱情依然高漲。自2016年11月份開始,隨著網下申購門檻的提高,尤其是今年2月份以來,網下打新門檻已普遍提升至5000萬元以上,部分個股甚至達到6000萬元。在市值門檻提升的初期,確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擠出效應”——網下申購者的人數有所減少。但是,慢慢地,網下申購人數卻出現了扭轉格局,網下申購人數出現了回升,部分受門檻限制退出的投資者轉變了投資方式,比如以聯合設立基金專戶等形式重回網下打新市場。這成為新股網下申購人數增加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持倉市值接近門檻的投資者為了繼續保留打新資格,可能選擇增加持倉,這也帶動了網下申購人數的回升。比如對原本持倉5000萬元左右的投資者而言,在普遍6000萬元的門檻限制下,將失去大多數打新機會。而對他們而言,只需要再增加千萬左右的投入即可重享打新收益。但是近期隨著股市的回調,風光無限的次新板塊回歸沉寂,順帶也打壓了新股網下申購的收益率。
總體來看,隨著監管趨嚴,加之近期新股上市后連漲天數減少,打新市場收益率逐漸下降已不可避免。
對于未來打新收益判斷,上述研究人士分析:“5月為打新收益率低谷期,未來有望略有回升,但空間有限。5月份打新市場收益率的驟降有一定的短期因素,包括大市值股票較少及部分新股被暫緩發行等。往未來看,目前排隊公司中大市值股票的占比并未出現明顯下降,加之監管力度的邊際略緩,預計隨著市場預期的回暖,打新收益在二季度末后有望回升但幅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