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上看,無論是80后大學生還是90后大學生,因為都是18-24歲的年輕人,其沖動消費、攀比消費的心理并無根本性區別。所以,只要放開信貸供給,都容易出現過度借貸的問題,過度借貸會衍生高不良的問題。
區別在于,80后大學生打交道的是銀行,所以高不良并未衍生非法催收的問題,即,2003-2009那波校園信用卡熱潮,受損失最大的其實是銀行。主要表現為校園信用卡的高注銷率(70%左右)、高睡眠率(曾高達80%)和高壞賬率(持續高于普通信用卡2個百分點左右)的三高亂象,說白了,就是該項業務入不敷出,屬于賠錢的生意。
而90后這波大學生打交道的是網貸平臺、分期平臺等機構,高不良自然催收了非法催收、暴力催收的問題,而反過來衍生出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的高息模式。這一波的校園貸熱潮,分期平臺是賺錢的,因為利率和費率高嘛,出現問題真正受損失的其實是參與其中的大學生群體。
所以,我們看到,相比2009年叫停銀行校園信用卡,此次監管機構針對校園貸平臺出臺了比較嚴厲的監管措施,在現有的監管框架下,對于網貸平臺而言,其弱風控、高息覆蓋風險、強催收降低損失的校園貸模式不再適用,唯有退出市場一個途徑。
但同時,此次校園貸市場的蓬勃發展也表明,90后大學生群體旺盛的消費能力和超前的借貸理念是客觀存在的,且已經不再是一個小眾市場。
2003-2009那波校園信用卡熱潮,真正參與的學生并不多,市場規模也并不大。而2014年開啟這波校園貸熱潮就不同了,據統計,62.26%的大學生使用過金融信貸,2016年校園分期規模已經超過200億元。此時,校園貸不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市場,面對大學生群體真實而龐大的消費分期需求,只是“堵”還不行,還需要疏導,即要開正門。
在監管機構嚴厲整頓校園貸亂象的背景下,銀行重新布局校園貸市場,便具有明顯的“堵偏門、開正門”意味。某種意義上,銀行得以重新布局校園貸市場,也屬于90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