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新三板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壓力都很大,因為過去2014年、2015年發的產品正面臨到期,但很多都沒賺到錢,虧的多。”上海鼎鋒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張高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另據私募排排網提供的數據,2016年全年,新三板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為-4.44%,其中在對144只產品進行跟蹤發現,只有51只產品收益為正,其余都在虧錢。
在此背景下,“現在很多私募已經把投資重點從新三板再次轉向A股的IPO、并購、定向增發。”私募排排網產品研究員華榮杰對記者說。
一個利好消息是,5月10日,全國股轉系統監事長鄧映翎公開表示,國務院要求證監會、股轉公司研究解決市場流動性,方案已定,將擇機推出。此外,創新層的公司在2017年7月1日必須實行上市公司的審核標準,目前分層披露年報的時機已經成熟。
高點買入,短周期博取高收益期望成空
記者查詢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發現,截至目前,整個市場共發行了1008家新三板私募基金,除少數清算以外,還有938家仍在運行。
細看這些產品發現,僅一家成立于2010年,有748家集中于2014年至2015年期間成立。“這么多產品集中于這兩年間成立,是因為2014年至2015年是新三板增長暴發期。”張高表示。
查看這段時間的新三板批數圖,2014年7月,新三板走出往日疲態,從771點一路攀升、高歌猛進,在短短四個月內將指數抬升至2039點,增幅164%。如此高漲行情下令市場沸騰,資金爭先恐后進場,隨后僅用半年時間,就把指數再向上推高了1500點,直至來到3058點的巔峰位置,此前第三天A股上證指數也來到頂點。
新三板的這一撥牛市,與政策高度相關,“當時正在討論在新三板增加一個戰略新興板,這個戰略新興板不要求企業盈利,即使企業虧損也可以上,只要有前景,能得到市場認可。這給市場帶來很高預期。”張高回憶道。
“當時,經常有新三板的基金往公司跑,來路演。”一位曾任職于新華財富資產管理公司的基金經理回憶道。不過,指數走勢與人們的預期相去甚遠。截至5月10日,新三板最新指數為1490點,與2015年6月15日3058點的峰值相比,指數下跌過半。
“指數被炒高,機構和投資人都怕踏空,紛紛搶進,高位之時,投資人想到更多的可能是高收益,對于流動性風險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考慮得不充分,或者干脆不考慮。”好買基金網一位基金經理說。
“2015年前后的新三板的投資大多是短周期,兩至三年,大家都想快進快出,賺快錢,因此只要行情不好,期限到期,產品的業績就很難看,基金經理的壓力也特別大。”張高分析道。
投資轉向,從新三板到A股IPO、并購定增
目前很多私募已經把投資重點從新三板再次轉向A股的IPO、并購、定向增發。
并購與定向增發是必須有巨量資金參與,雖然監管層自2016年6月以來對并購重組有了更嚴格的規定,使市場的并購與定向增發案例減少,但市場熱度不減。今年A股IPO的提速與擴容也給很多機構帶來超高回報。據清科集團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2017年一季度,中國私募投資市場共完成137筆IPO退出,為歷史最高點。
“IPO與定增與并購的項目相比,數量上不占優勢,因為IPO成功之后,股價溢價驚人,通常是十倍左右的收益,一部分企業的大股東不愿意在上市前出讓股權。”一家上市公司證券部負責人分析道。“但是,IPO的市場依然大,這些想上市的企業大多數都存在融資問題,還有股權的歷史遺留問題,這時大股東需要引入外部資金,進行利益安排,解決股權與利益分配問題等,但是私募投IPO的一般配置周期也很長,少則七八年,多則十年十五年。”華榮杰介紹道。
“收益與投資期限是相匹配的,比如IPO的收益最高,投資期限一般也最長。”張高分析說。新三板指數在如此低位時,該如何投資,張高認為此時進入恰好是個機會,“這個時候的新三板公司市值比較小,這也意味著資金進入成本較低,再等個三四年,市場轉暖指數回升,基金反而可以賺到很好的收益。”
多位市場人士也表示了類似看法。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提供的數據,2017年新成立的新三板私募基金已有3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