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山東高唐縣清平鎮“小屯糖瓜”已有數百年歷史,小屯村村民劉修良四輩人傳承這一手藝,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把這份“粘住”灶王爺嘴巴的甜蜜事業做大做強,目前他正“申遺”。
劉修良和妻子劉慶榮正跟三四名工人在忙碌,院子里搭的保溫棚里熱氣騰騰,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甜甜的、香香的味道。
劉修良說,制作糖瓜的手藝是從爺爺那里傳下來的,如果爺爺活到現在,得有110多歲了。如果再往前追溯,據說這手藝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了。他今年49歲,做這個行當已有30多年。
初中畢業后,他就沒再上學,之后跟著大人學做糖瓜,18歲時將手藝學到手。他是越干越喜歡,現在已成為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如今,經過父親和他這兩輩人的傳承,他的兒子也學會了這門手藝。
之前祖輩做糖瓜,就是個小買賣,一種謀生的手段,由于原料、工藝受限,一冬天能做幾百斤就很不錯了。劉修良說,一百多年過去了,糖瓜制作工藝已然成熟,產品更加干凈、衛生,產量也是翻了幾番。
他一般是從秋后開始做,一直干到第二年開春,生產時間主要集中在冬季。他雇用了五六個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平均每天可生產五六百斤。
除糖瓜外,劉修良還生產糖藕、芝麻棍等,其特點是酥、香、甜,制作工藝大同小異。說起糖瓜制作的主要工序,劉修良脫口而出,如數家珍。
劉修良掰開一根芝麻棍讓作者看,上面有許多小孔,這是反復拉抻時空氣進入形成的,決定了產品的口感,全憑制作者經驗掌控。
該村一位劉姓村民來到這里,他想再買些糖瓜去賣,得到的回復是沒有了,因為劉修良做完現有的訂單也準備停工過年了。
這位劉先生說,他一般是帶著糖瓜到河北清河趕年集,前幾天去了一次,一天能賣100多斤,四天時間收入近2000元,所以這次想再進些貨,可惜沒有了。
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