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他曾經是一個月入兩千多元的打工仔,在異鄉開過出租、賣過啤酒、辦過鞋廠,日子越過越好卻發現家鄉依然貧窮落后,于是他毅然放棄在大城市的發展機會,選擇回鄉創業,通過數年打拼,如今他不僅月入二十多萬,還帶動著家鄉父老一起致富。他就是盛成波,一個有擔當、敢打拼的重慶崽兒。
初中畢業外出打工 選準路子毅然嘗試
盛成波,涪陵人,今年34歲。2000年初中剛畢業即外出打工,在浙江溫州開過出租、賣過啤酒、辦過鞋廠,通過自己的努力,盛成波的收入漸漸穩定,但每當他看見家鄉的貧窮,便內心惆悵,于是暗暗下定決心,放棄大城市的穩定收入,回鄉創業,闖出一條致富路。
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如何找準路子是他面臨的第一個難關。盛成波考察過養豬、養雞等多個項目,都覺得不理想。2009年,在朋友的介紹下,他來到榮昌實地考查鵪鶉養殖,機敏好學的盛成波通過一周的學習,發現鵪鶉養殖技術簡單,容易掌握,并且鵪鶉從出苗到生蛋只需要35-45天左右,投資較少,回收成本和見效快;加上自己的家鄉植被好,沒有污染,很適合養鵪鶉。經過仔細的市場調研,他欣喜的發現當時在涪陵及周邊區縣,鵪鶉養殖幾乎是真空地帶,很有市場潛力。“要是失敗了,大不了從頭再來!”說干就干,2010年,盛成波將打工多年存下的十多萬元全部投入到鵪鶉養殖上,只身前往山東購買了養殖設備和5000只鵪鶉雛苗,并利用自己的空閑住房和豬圈作養殖圈舍,每天起早貪黑,以圈舍為家,一邊養,一邊研究。
好事多磨 第一批鵪鶉全部中暑死完
然后事情并沒有預想的那么順利,由于當時技術有限,盛成波養的第一批5000只鵪鶉因圈舍通風問題沒搞好,全部中暑死亡。盛成波遭受了重重一擊,但是這個骨子里帶著韌勁兒的年輕人沒有因此放棄,痛定思痛,他總結了經驗教訓,繼續嘗試研究。
天道酬勤,一年多下來,盛成波不僅克服了技術難題,還摸清了銷售渠道。2013年,盛成波的養殖規模逐步擴大到2萬多只,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成功申辦了微型企業。
誠信經營 讓他收獲致富希望
微企創辦成功后,盛成波的鵪鶉產業快速步入黃金期,秉承誠信經營的理念,他的事業不斷做大做強,對上級鵪鶉蛋收購商不分距離遠近,不分數量多少,嚴格按時按質送貨。他的“憨厚”贏得了收購商的充分信任。通過口口相傳,鄰近區縣的收購商都和他交了朋友。
很快盛成波在銷售鵪鶉蛋時發現,作為中間收購商,利潤可觀,他在養殖同時,也做起了鵪鶉蛋中間收購的生意,對于養殖戶,在鵪鶉蛋價低于成本價時,按成本價收購,平時按市場價收購,決不讓養殖戶虧本。2015年,市場低迷,鵪鶉蛋只能賣3元一斤,他沒收購一斤蛋就要倒貼5毛錢,但是盛成波還是堅持按成本價收購,這一年他收蛋虧了15萬元。養殖戶紛紛對他伸出大拇指:“盛老板耿直!跟這樣的人做生意我們放心。”
盛成波的耿直與誠信,幫助他的鵪鶉產業越做越大,到2017年7月,他的養殖場規模達到6畝,存欄鵪鶉12萬只,日產蛋2500斤,年產值達500萬元,年純收入達到100萬元。同時,他還成為涪陵、武隆、豐都、南川、忠縣五個區縣鵪鶉蛋銷售的總代理,年營業收入達到2000萬元以上,年純收入達到近300萬。
示范帶頭 引領鄉親共同致富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盛成波心中明白,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好。為了帶動相親致富,他零利潤為養殖戶提供雛苗,手把手實地傳授養殖技術。目前,他已培育鵪鶉養殖規模10000只以上的大戶14戶,其中同樂鄉5戶,清溪鎮5戶,珍溪鎮2戶,南川區神童鎮2戶。這些養殖戶的年利潤均超過4萬元,鵪鶉養殖已成為這些農戶致富的支柱產業。
心有多大,夢就能走多遠。盛成波表示,下一步他打算成立鵪鶉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梳理綠色環保的養殖理念,推廣全機械化養殖,繼續擴大鵪鶉養殖銷售產業,力爭建成全市最大的鵪鶉養殖基地,帶動更多群眾致富。
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