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年初,許家印注冊成了了恒大地產,開始自己創業。當時,公司可謂一窮二白,只有一臺車、捉襟見肘的資金和七、八個人,真正的白手起家,赤手空拳打天下。
前5年職場生涯所積累的經驗和自信是他最大的資本。他深信自己有克服困難、創造奇跡的能力。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廣州的許多房產公司縮手縮腳,不敢貿然投資開發樓盤。許家印審時度勢,覺得這正是大顯身手的時候。他想法籌集巨資,以“短、平、快”的策略,以“環境配套先行”的理念,迅速出擊,攻占市場。
恒大成立之后的第一個地產項目——金碧花園就這樣橫空出世了,一上市就以其“高標準起步,低價位入市”的營銷策略,迎合了人們在特殊時期里的消費心理,創造了一天之內便進賬億元的銷售神話。
他十分清楚,一個公司要想恒久、持續地發展下去,必須有一個好的團隊與一套好的機制,否則便難以逃脫一般小企業5年的宿命劫數。
許家印一面總結自己的管理經驗,一面認真思考,同時還閱讀了大量的中外管理書籍,吸收了現代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發展模式。金碧花園首期開盤成功之后,恒大又連續開發出了金碧花園二至五期,使金碧花園成為名噪粵海的“中國著名城鎮化社區50佳”。恒大一鼓作氣,又成功開發了金碧華府、金碧御水山莊、金碧彎等10多個名盤,創下了同期開發的驚人紀錄,創下了中國房地產開發的一大奇跡。
房地產業是高風險、高投入的行業,它會受很多諸如社會環境、宏觀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如果要投資一個項目,其利潤率達不到預先估算的那一個點,那么這個投資可能就會失敗。恒大在做每一項投資時都相當慎重,考慮得也相當周全,從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片面地追求短期利益,而是以誠信為本,以社會、企業和社區“三位一體”的“恒大文化”來打造“精品工程”,并以服務到位的物業管理贏得人心。
許家印所說的“恒大模式”
一是戰略決策,科學穩健;
二是規范管理,機制創新;
三是計劃管理,高效運作;
四是人力資源,固本強基;五是企業文化,吐故納新。
這看似簡單的五點,其實涉及到了商業運作的各大環節,它幾乎道出了一個企業所應該關注的一切問題。
許家印創立恒大集團6年后,入主“瓊能源”,將其更名為“恒大地產”,實現了借殼上市的夙愿。2003年,許家印又將旗下廣州花都綠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90%的股權置入“恒大地產”,先后成功開發了一系列的超大型樓盤,獲得空前成功。同年,恒大在南海之濱投資建設了年產量1000萬噸的大型現代化鋼鐵基地,擁有國際一流的先進設備。
鋼鐵對恒大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產業,更是恒大立志挺進世界500強而布下的重要一著棋。2006年,他進入胡潤百富榜,排名第10位。談起富豪榜,許家印看得很淡,他說:“對富人排名,我無所謂。”
在中國搞體育還沒有賺錢的,都是倒貼本錢的買賣,不僅僅是大連實德的徐明,還有太多失敗的案例。誠然,奧運會有尤伯羅斯、美國有籃球俱樂部,歐洲足球有AC米蘭、巴塞等等的確賺了錢,但在中國還是一個上下求索的過程。許家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從恒大排球,到恒大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