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直以來,日本企業在世界上都有著良好的企業形象:誠信至上,童叟無欺;品質精良;不造假貨……潛移默化下,很多中國人總認為國貨都是假冒的、質量不過關,由此千里迢迢地蜂擁至日本暴買各種產品,哪怕價高也在所不惜。最搞笑的就是去背回在中國生產,中國也有銷售的馬桶蓋,還有根本與中國電飯煲沒有太大區別的日本牌子電飯煲。不過,日本企業就真的那么守身如玉?事實并非如此!
近日,日本神戶制鋼造假丑聞一下子成了熱搜。據日本媒體報道,在神戶制鋼的栃木、三重、山口3縣所有該企業工廠均發現篡改數據,位于神奈川縣的子公司也有篡改行為,以未達到要求的產品出售。涉及篡改數據的產品數量超過2萬噸。除鋁、銅外,該公司可能還偽造鐵粉的數據,此事震動全球供應鏈。
而日本企業造假可不僅僅這一例,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日本各行各業造假案例。
2013年,日本多家老牌百貨店和高檔酒店陸續承認,部分所售食品食材標識與實際食材不符。
日本大丸松板屋百貨公司2013年11月5日確認,去年新年期間在愛知縣和福岡縣兩地出售的“年節菜”中,用于“日本對蝦陶罐派”的食材并非昂貴的日本對蝦,實為便宜許多的大草蝦。大丸松板屋出售的這款菜品售價3.99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68元),2012年在全國各門店共售出19個,今年已收到10份訂單。
同一天,擁有45家酒店的東急酒店集團說,旗下22家酒店餐廳和7家餐飲設施出售的料理中使用與菜單標識不符的食材,主要涉及用次蝦冒充好蝦,以及用添加牛肉脂肪的加工肉代替天然牛排。
奈良一家傳統日式酒店承認,用澳大利亞進口牛肉冒充日本本土飼養的“和牛”。
2013年11月6日伊勢丹三越公司發布消息,確認公司旗下14家餐館和8家百貨店提供的52道料理食材“名不副實”,包括用越南蝦代替更貴的日本芝蝦,用加工牛肉冒充牛排,產自巖手縣的豬肉標注產地是宮崎縣,產自歐洲的板栗實則為中國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