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聯網的最壞時代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表面上光鮮無比、活力四射的互聯網行業,卻從來不缺乏負面新聞。甚至一定程度可以認為,今天也是中國互聯網最壞的時代。
就在阿里巴巴市值即將超越亞馬遜之際,就有兩家創業者先后站出來指責阿里旗下的阿里健康某團隊涉嫌通過合作的方式抄襲創業者的想法,阿里巴巴第一時間對此回應表明,文案抄襲的事實確實存在,阿里立即下架相關功能、向合作伙伴道歉、對涉事員工進行處理。
在阿里巴巴之前,中國互聯網公司、創業者之間互相抄襲的新聞就不絕于耳,比如騰訊就曾因抄襲問題而倍受外界指責,《計算機世界》一篇《狗日的騰訊》更是給騰訊戴上了互聯網“全民公敵”的帽子,直到3Q大戰后啟動開放戰略,騰訊才將之脫下。不過,互聯網行業抄襲的步伐卻未曾因此止步,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關于指責抄襲的口水戰上演——一些確有其事,也有不少碰瓷營銷。
產品、模式、文案甚至代碼的抄襲只是一處不和諧而已,同一天,今日頭條廣告銷售人員通過惡意點擊百度廣告要挾某企業主的錄音被傳出,同樣讓行業震驚:原來今天中國互聯網廣告銷售人員從業水平都如此低下且無知無畏了?然而,這不過是個案罷了,惡意競爭已出現在幾乎每一個有利可圖的互聯網行業,且愈演愈烈,一些人甚至不惜冒違法風險。
互聯網曾經最重視的開放特性,在今天已經越來越罕見,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曾經構建的那個基于超鏈接的互聯互通、去中心化、可協作可分享的網絡正在被超級App們瓦解。國外蘋果AppStore們各自構建自己的封閉內容生態,國內阿里和騰訊互相封鎖已有幾年歷史,微信、今日頭條、百度、UC們正在建設自家的“籬笆”,努力將內容、流量、數據和用戶都留在自家的圍墻之內。超級App們各自為陣讓基于開放式互聯網的搜索引擎愈發難以獲得數據和內容,感受到深刻危機的百度啟動了信息流戰略,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內容生態體系。
中國互聯網產業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它距離互聯網被設計的初心“開放、平等、協作、分享”已漸行漸遠,抄襲、惡意競爭、封閉正在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通病。
谷歌“不作惡”的價值觀被視作是互聯網公司自我要求的最高準繩和行業的普世價值,然而又有多少企業能做到“不作惡”?逐利的企業,都是在法律之上、道德之下運轉。可以說,中國互聯網行業已處于最壞的時代。
正是因為此,阿里巴巴因文案抄襲事件而道歉、今日頭條將行為不當的銷售直接開除,在我看來已經是不錯的表現了,他們這樣做表明自己還是有道德底線的,今日頭條表示他們對于銷售要挾廣告主的行為深感自責,更是表現出它的“企業良心”,畢竟,許多公司遇到類似情況往往會做起鴕鳥——人家只要不違法,你除了罵它兩句,能拿它怎么辦?
2、互聯網的創新時代
中國互聯網行業今天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是來之不易。
一方面,中國互聯網能壯大到今天的程度不易。與許多傳統行業不同,中國互聯網是自下而上成長起來的行業,自由市場下草根創業群體主導著產業發展,二十年后還充滿著活力,不斷產生類似于微信支付、芝麻信用這樣的創新,一路走來可以說是步步驚心,網絡媒體、移動支付、微信、互聯網電視……許多細分互聯網行業都是隨時可能被扼殺在搖籃,最終壯大到不可替代。
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的全球地位形成不易。眾所周知,中國互聯網在過去幾十年走的是C2C(Copy to China)的路,幾乎所有知名互聯網應用都可以在美國找到它的影子,后來還有人造出“微創新”這樣的詞來美化抄襲的行徑。然而,近年來中國互聯網已成功摘掉了“抄襲”的帽子,正如曾經被詬病抄襲的騰訊掌門人馬化騰所言:現在流行的是CFC(Copy From China)。微信、共享單車、陌陌、菜鳥…中國互聯網商業模式和產品功能的創新越來越多,受到全世界矚目,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通過全球化擴張將這些創新模式復制到全世界。
中國互聯網有了一定的創新氛圍,但不可沾沾自喜,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活力,不只是在市值層面超越硅谷互聯網巨頭,而是通過創新引領全球互聯網產業,與谷歌們爭奪全球市場用戶,而要保持創新就必須要有創新環境,如何怎能營造好的創新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