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奪食者
眾所周知,任正非在華為內部提倡“狼性”文化。他認為狼是企業學習的榜樣,“狼性”永遠不會過時。“華為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不斷從虎口奪食的歷史,他面對的是老虎,所以每時每刻不能懈怠。”一名華為內部員工說。
華為進軍美國,就是一場經典的“虎口奪食”戰。當年,華為的腳步一進入美國市場,在數據通信領域處于絕對領導地位的思科公司就開始阻擊。2003年1月23日,思科正式起訴華為以及華為美國分公司,理由是后者對公司的產品進行了仿制,侵犯其知識產權。
面對思科的打壓,任正非一邊在美國聘請律師應訴,一邊著手結盟思科在美國的死對頭3COM公司。2003年3月,華為和當時已進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華為三康”,3COM公司的CEO專程作證——華為沒有侵犯思科的知識產權。
任正非在訴訟最關鍵時刻祭出的合縱連橫奇招,瞬間令思科的圍剿土崩瓦解。最終,雙方達成和解,從此,華為在美國的擴張,沒有了攔路虎。
與跨國巨頭合作
毋庸置疑,任正非超乎常人的謀略和視野,是華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華為跟IBM合作,就充分彰顯了這一點。
2007年初,任正非致信IBM公司CEO彭明盛,希望IBM公司派出財務人員,幫助華為實現財務管理模式的轉型。如此一來,華為需要支付給IBM巨額費用。
為什么要雇IBM?因為任正非注意到,雖然華為銷售收入保持高速增長,凈利潤卻逐年下降,他甚至不知道一個單子接下來是否會賺錢。盡管從2000年開始華為公司的財務部門已經參與成本核算,但是公司還是缺乏前瞻性的預算管理——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很難做到這點,但這卻是跨國企業擅長的。
不久,華為公司正式啟動了IFS(集成財務轉型)項目。與此同時,IBM正式把華為公司升級為事業部客戶——在其全球幾十家事業部客戶中,華為是唯一一家中國企業。單純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任正非的眼光,超出其他國內企業。
IFS項目給華為培養了數千名合格的財務總監,他們把規范的財務流程植入到華為公司的運營流程,實現了收入與利潤的平衡發展,這也是近幾年華為雖然營收增長放緩,但利潤的增長仍然不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