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資訊 iPhone貴的離譜?越貴買的人越多?
蘋果公司將于今年9月份推出兩款新iPhone,根據多名分析師的研究報告,蘋果還將推出一款超豪華10周年版iPhone。他們預計這款iPhone將擁有高端配置,例如OLED屏幕、3-D成像技術以及視網膜掃描儀。
據曝光的消息來看,iPhone 8將會采用全面屏設計,機身正面只有聽筒位置的“劉海”,屏占比超高。今天網上給出了iPhone 8的系統UI界面。
繼前兩天HomePod開發固件中泄露iPhone 8的外觀設計之后,蘋果前設計師推測iPhone 8的UI界面將會將導航欄移到屏幕下方的功能區中,按鈕會分布在虛擬按鈕的兩側,設計邏輯跟Android手機有些相似。而在頂部的”劉海“區域的兩側分別是信號以及電池信息。
此前iOS 11發布時已經有網友制作的iPhone 8系統UI渲染圖,而據稱蘋果現在仍然未能搞定屏內指紋識別技術,因此iPhone 8將會采用側邊Touch ID設計,跟目前索尼Xperia手機采用的側邊指紋類似。
分析師預計這款產品定價很高,在1000美元-1400美元之間不等。對高定價iPhone的猜測已引發一些蘋果觀察人士的抗議。如果這款iPhone定價1400美元,將是入門版iPhone7價格的兩倍,同時也差不多是競爭對手三星蓋樂世S8當前售價的兩倍。
不過,有大量證據顯示,斷言高定價站不住腳的人最終可能自取其辱。不考慮技術成本,蘋果推出高定價iPhone有五個理由:
1.提振品牌
推出一款超貴版iPhone有道理,因為這對整個蘋果品牌來說構成一劑強心劑。蘋果當前緩慢而穩定地增加新功能、漸進優化電子設備的做法使iPhone成為一款強大的設備,擁有旺盛的應用(app)和第三方服務生態系統。這些因素雖然讓iPhone得以普及且可靠。
2.炫耀新技術
Townsend稱,公司設立光環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可以給予公司一條測試新技術的途徑。盡管10周年紀念版iPhone有很多潛在功能是其他高端智能手機也有的,比如三星蓋樂世S8,但據說蘋果正在開發其他技術,比如先進的3D傳感器陣列。
如果這些功能集成到一部傳統iPhone上,所有這些新的硬件可能極大地削弱蘋果利潤率。不過,雖然道奇不太可能將840馬力發動機配置到家用跨界SUV上,但從蘋果公司的傳統來看,該公司通常會在成本降低后將高科技組件用于整個產品線中。
3.供應有限
尖端產品的產量通常難以達到蘋果的要求。在上一個假日季,蘋果平均每秒賣出九部iPhone。iPhone7Plus以及之前的iPhone6都曾面臨供應不足的問題。分析人士稱,10周年紀念版iPhone可能會面臨推遲的情況。而正如蘋果觀察人士JohnGruber所指出的那樣,解決方案很簡單,就是提高售價。
如果蘋果的高端iPhone目標指向的是一個新群體,即那些愿意支付超過1000美元來購買一部iPhone的人群,那么為了平衡這一設備的供需,蘋果在定價方面可以隨心所欲,而不用擔心上調價格是否會損害其整體市場份額。并且,即便這一高端iPhone的目錄定價僅為1000美元,蘋果也可以讓用戶支付更高價格,通過給基礎版本配置一個較小的存儲空間,從而讓擁有更大存儲空間的高配置版本定價高出100-200美元,這也是蘋果一貫的做法。
4.提升平均售價
通過推出一款售價最高達到1400美元的iPhone,蘋果還有望提升其資產負債表上最為重要的一個指標,即新iPhone的平均售價。這一指標曾在截至2016年12月份的第一財季創下695美元的紀錄高位。這也是蘋果毛利率最為重要的驅動力。在技術行業,產品價格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但蘋果通過不斷提升新一代iPhone手機的功能配置得以逆流而上。在停止生產定價較低的iPhone5C之后,iPhone產品的平均售價在不斷上升。
5.越貴越有人要
高價iPhone可行的最后一個原因在于,蘋果的設備定價越高,就會引來越多人追逐。
經濟學家及社會學家ThorsteinVeblen在其所著的《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中首次描述了這種炫耀式消費(Conspicuousconsumption)。Veblen指出,與一般邏輯相反的是,一些產品在價格上漲的時候銷售情況反而會更好。2007年iPhone推出時,帶兩年合約的iPhone價格為599美元,是典型的“Veblen商品”,即稀少且價高的商品。
馬薩諸塞大學洛威爾分校(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Lowell)的營銷學教授M.BerkTalay說,出于同樣的理由,價格昂貴的iPhone周年紀念產品可能再次成為“Veblen商品”。
這對于蘋果在華業務來說尤其有益。蘋果在華銷售額近期遭遇了雙位數的降幅,但中國消費者歷來都偏愛奢侈品。定價較高的iPhobe產品可以體現社會地位。
以上就是新三板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綜合華爾街日報,elecfans技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