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章馨),美聯儲要靠邊站,美元指數走勢的命運還要看長期債券的走勢!外匯市場發出的信號顯示,央行官員設定的短期利率已不像往昔那么重要。受全球規模逾12萬億美元的量化寬松措施影響,如今外匯市場對央行所購長期債券的波動更加敏感,市場走勢因此較往常更難預測。
對于央行而言,這一變化發生在一個微妙時刻,眼下美聯儲初定每月減持1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抵押債券,歐洲央行也打算縮減其購債計劃規模。在外匯市場更加受長期債券走勢主導的情況下,決策者對匯率和國內金融狀況的掌控力度會比往常更弱,而目前這些決策者正希望牢牢掌控金融市場以避免混亂局面。
對主要貨幣來說,過去是短期利率以及反映近期預期利率變化的2年期國債收益率最為重要。在一國可能賺取的利息越高,該國就能吸引更多資金,其匯率也就節節攀升。比如,2年期美國國債較同期限德國國債高出的收益率之差通常與美元兌歐元走勢緊密相關。
至少有兩個理由可以解釋上述兩者之間應存在因果關系,而不僅是一種巧合的關聯性。首先是資金流。較高的利率會吸引短期投機資金進行交易員所稱的“套利”交易,即利用兩種貨幣之間的息差獲利。其次是基本面。利率上升表明經濟形勢改善或通脹率在上升,這兩個因素都可以成為一種貨幣走強的理由,至少名義上如此。
但今年以來,用資金流和基本面來解釋短期利率與匯率波動之間的關聯度均已不再受用。相反,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之差與美元兌歐元、日圓和英鎊匯率之間的關聯性則在今年9月份升至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平。
日本和歐洲投資者持續買入期限較長的美國國債,原因是日本和歐洲的現金和短期債券的利率均為負值,因此,資金流對長期債券收益率的敏感度比以往提高。與此同時,央行正在抑制市場對經濟基本面的常態反應。歐洲央行已承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提高利率,盡管歐元區經濟達到五年來最快增速。這意味著有關經濟基本面的猜測對長期債券走勢的影響遠超對短期債券的影響,進而左右了匯率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