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主導下,主要產油國將減產協議展延至2018年3月,這令金融投資人感到失望,然而亞洲煉油業者則主要擔心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必須到處尋找原油。
OPEC和一些非OPEC產油國周四決定將減產協議的實施時間延長九個月,至2018年3月底。現行的協議承諾在今年上半年減產180萬桶/日。
金融交易商顯然不滿意最新決定,認為這意味著原油供應將持續過剩。“市場用腳投票,”投資銀行Jefferies表示。延長減產的消息一出,主要原油期貨下跌5%至接近50美元。
然而在實貨市場,油輪可能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才能交付高達1億美元的原油,煉油業者想知道是否會被迫尋找新的供應來源。
“這表明了OPEC和非OPEC產油國收緊整體供需狀況的強烈意愿,”日本石油連盟會長、捷客斯控股的會長木村康說。
木村康說,為了確保原油供應,“我們需要密切關注OPEC的減產協議遵守情況。”
到目前為止原油仍是煉油廠和石化行業的最大一部分成本,每當指標原油價格大幅波動時,亞洲煉油利潤率都會受到影響。
木村康說,延長減產或許意味著2017年原油需求可能會超過供應,這將是幾年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這將迫使煉油廠開始動用儲備,至少在產量重新追上消費量之前會推高油價。
“2017年,全球需求可能會超過供應...原油價格可能會...在今年年底升向每桶60美元,”木村康說。
供應真的會變少嗎?
不過迄今為止,1月起實施的減產基本沒有影響到對亞洲的供應。全球四大石油消費國,有三大在亞洲。
石油出口國急切想要保持全球市場份額,他們削減國內供應,或是減少對小買家的出口。結果是,主要消費者市場上庫存仍然居高不下,價格低迷。
“目前為止,(OPEC)減產沒有給進入印度的供應造成任何影響,”印度石油公司(In董事長B. Ashok說。這是印度最大的石油公司。
OPEC消息人士稱,這種局面將發生改變,因主要出口國沙特阿拉伯尤其期待看到市場明顯收緊。
但是很多煉廠預計,并不會真的出現原油短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替代供應充裕。
“我們煉廠可以加工的原油包括美國原油。我們甚至還從加拿大買了一些原油。我們一直在從拉美...非洲和俄羅斯買原油,”Ashok說。
替代供應有代價
美國石油生產商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替代供應來源,自2016年中期以來,美國石油產量已經增長10%,達到930萬桶/日,接近沙特和俄羅斯的生產水平。
美國生產商迅速填補了OPEC的空缺,根據湯森路透石油研究和預測的數據,2017年頭四個月美國平均向亞洲供應37.4萬桶/日,2016年僅為4.8萬桶/日。
“OPEC削減的供應將由美國石油增產抵消,”亞洲最大煉廠和石化生產企業之一--臺塑石化的發言人林克彥表示。
即便如此,包括高盛、Jefferies和巴克萊等機構的分析師仍預計,隨著市場供應收緊,油價將在2018年初之前逐漸上漲。
雖然OPEC和其盟友減產之際,消費者或許不得不忍受油價上漲,但減產政策持續越久,OPEC喪失市場份額的風險就越高。
“為了應對...OPEC減產,我們正設法讓原油進口來源多元化,考慮中東之外的供應,”韓國最大煉廠SK Energy的母公司SK Innovation 發言人Kim Wookyung表示。
對此,我們將繼續跟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