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阿里華為等被傳“縮招”背后:IT行業招聘職位同比腰斬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作者: 張姝欣,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有統計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IT/互聯網行業的招聘職位數同比減少51%。
繼美圖、拉勾網、錘子手機陷入裁員風波;阿里、京東被傳“縮招”后,又一科技公司傳出此類消息。
23日,有媒體稱華為近日發布了內部文件,宣布原則上停止社招。隨后華為“火速”回應:系不實報道,將面向全球吸收優秀人才。
雖然,一眾公司都以 “仍有社招需求” 、“優化”、“體系升級”等話術對傳聞予以否定,但此類消息的密集傳出,讓“互聯網就業寒冬”的說法不脛而走。
“為了找‘大廠’的工作,我加了22個微信群。每個群里超過300人,消息經常99+,大家共識就是:今年格外慘”,一位海外畢業生王同學對尋找中國創客表示。
從獵聘大數據來看,進入10月,互聯網行業的確出現了企業招聘需求放緩的趨勢。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更是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IT/互聯網行業的招聘職位數同比減少51%。
互聯網公司的“就業寒冬”真的來臨?實際情況究竟如何?
校招、社招、 “被獵”同步縮招
可以確定的是,各大互聯網公司,招人仍在繼續。
除了各公司的“官宣”,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一名老師對尋找中國創客表示,已經有同學收到了百度、騰訊、美團、支付寶等大公司軟件工程師的offer。
各大招聘網站上,也能看到百度、華為等公司的社招消息。另外,經尋找中國創客求證,多名騰訊、阿里員工稱,目前一些技術崗位有社招名額。
但變化在于, “大廠”、“獨角獸”放出的崗位變少,門檻變高。因此,會讓求職者感受到競爭激烈,甚至是“求職寒冬”。
“之前阿里在我們學校每年招30-40個本科學生,今年就收了10個左右”,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某學院老師透露,目前大公司都在縮招,對學生筆試、上機能力要求比以往也更高。
王同學最明顯的感受是,筆試過關率很低。她看到有人在求職群里稱,參加騰訊筆試的有30萬人,進入面試的約兩三千人;一些應聘阿里的人則稱,基本上是筆試后就沒有動靜。
一位叫“mutig王胖子”的網友也稱:“今年校招,面了一些大廠,有的大廠直接說了我們就是按照社招要求面的”。
社招也是如此。某AI獨角獸公司技術崗工作人員對尋找中國創客表示,今年在一些地區停止技術崗位的校招,社招名額也減至原來的40%。
除了校招和社招,大公司的很多關鍵崗位、中高層管理人才需要通過委托獵頭來招聘。一些公司的態度是人才要儲備,但更加謹慎,部分崗位會“降級”處理為通過普通渠道招聘。
知名獵頭公司CGL的合伙人肖瑪峰表示,隨著互聯網創業公司融資進程的減慢,有些公司也收縮了擴展進程,招人變得更為謹慎。“關鍵崗位和中高層招收的崗位數量沒有明顯的縮減,但原來是招聘的速度優于質量,現在是質量優于速度,公司都傾向于多花點時間,多比較幾個人”,他說。
降級則體現在,有獨角獸公司已明確表示,低于總監級別,又不是核心業務崗位的,停止委托獵頭服務,改為走成本更低的普通招聘渠道。“這也是出于對成本控制的考慮”,肖瑪峰表示。
三季度互聯網招聘職位同比減51%
從獵聘大數據“2018年1-10月互聯網新增職位指數”來看,進入10月,互聯網行業確實出現了企業招聘需求放緩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