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為刺激借貸以及經濟復蘇,一方面美聯儲將利率維持在歷史低位,另一方面不斷購買美國國債以及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這種措施也被稱為“量化寬松政策”。
而在今年6月會議上,美聯儲不但在6個月內進行第三次加息,同時也宣布了一項縮減債券規模計劃,最初停止再投資的到期公債規模每月不超過60億美元,在12個月內每三個月增加60億美元;此外還表示,對于機構債和MBS,最初上限為每月40億美元,一年內每季度增加40億美元,直至達到每月200億美元。
如今,歐洲央行似乎也有可能逐步退出貨幣寬松政策,該行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決定何時縮減每月購債規模;此外,隨著不斷上升的通脹壓力,英國今年加息概率也上升到40%,預計最遲也在明年一季度可能會首次加息25個基點。對此,分析指出,如果英國央行不在有效時間內收緊貨幣政策,英鎊貶值帶來的通脹率上升有可能推動英國通脹超過2%的目標。
而在歐洲央行上月暗示其可能開始收緊政策后,全球長期債券收益率跳漲,而且有可能繼續上揚。此外,每家央行都有兩種政策工具在進行-目標利率以及已然龐大的資產負債表,這使得情況愈 加復雜。
對此,花旗集團經濟學家Kim Jensen認為,隨著美聯儲縮表,歐洲央行等減少凈資產購買規模,未來12-18個月發達經濟體央行的凈資產購買規模將降至零左右。未來約12月內,市場將經歷2008年以來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首個縮減階段,即便流動性目前已經在迅速收縮。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