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交易股票的方式也發生變化,導致對個股價格的關切程度減低。1990年代的基金經理概念還不發達,分拆股票成為吸引散戶投資者的一大利器,因為短期內會提振股價。但近年來被動投資的指數型基金成為寵兒,機構投資者也不喜歡股票分拆來增加交易成本。
此外,在廉價券商尚不流行且交易手續費高昂的1990年代,散戶投資者一般會購買100股的整數倍以降低交易費用,但股價過高會令整體投資太貴。而現在愿意個人選股的散戶投資者通過廉價券商平臺可以只買超級昂貴的一股,手續費也不到10美元。
也有單股價格較高的公司CEO對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表示,分拆股票會帶來流動性,但只會令券商收益,對于想要吸引長期價值投資者的企業來說毫無用處,因此不會輕易選擇拆股。
在線券商TD Ameritrade首席衍生品策略師J.J.Kinahan表示,買不起較貴個股的個人投資者已經轉而購買與個股相關的期權,因為期權較為便宜,但也能達到同實際持股相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