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分拆不會影響每股收益和市值,因此歷史上曾被用來提振短期股價,借此吸引到散戶投資者。科羅拉多大學商學院院長David Ikenberry研究發現,1990年代宣布拆股的公司股價表現,通常在拆股的第二年比同質企業高出9%。
但北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教授William C. Weld認為,過去拆股是體現企業經營穩定和可信賴的標志之一,但現在股票價格高成為展示公司形象的新招數。高股價既可以為公司套上“強悍”的“主角光環”,也成為CEO業績的一大體現。
不過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教授Richard Thaler認為這屬于無稽之談,企業不拆股的真實考慮是被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股價暴跌打怕了。當時不少大型企業甚至通過反向股票分割來整合已發行股數,提振股價以防止被股指除名。
ING Investment Management股票交易主管Nannette Buziak也有類似的發現,即金融危機襲來時,人們盡量避免購買低價股票,尤其是低于5美元的個股。受此影響的企業心理也延續到了現在。